2017年6月17日星期六

楚惠《十大愿王06》心得报告


                
师父说先有供养具,透过供养具才能做出法(真心)供养。 以前我们家没有安神台的,没有“出门和回家都点香”的习惯。现在家里有了菩萨和祖先牌,天天看着和拜着,感觉更有恭敬心。我现在不会那么容易忘记佛,比较常感恩佛,对祖先也一样。如果没看到,真的会很容易忘记,很难升起真心供佛、供祖先的念头。没有拜的话,我也会容易得意忘形,忘了一切都还要来自于他们赐福、保佑啊。

师父说“供养具”和“法供养”两者是一体,不应被凡夫拿来拆开讲。我觉得我们凡夫,有时候真的会有点偏离自然,喜欢把东西拆开来看,或者把对错分的清清楚楚。可是很多时候,东西确实是一体两面的,或者,也各自伴随。所以有心,有心,但错用其心,也不是好事。供养具的确能帮助我们,升起供养心,培养善根、善念,扩大我们的心量。

师父说,如果想着说,别人有钱,不需要多赚自己的钱,而不布施,这样自己的心量就狭窄了。应该放大心量。这放大心量的行为其实会修到很多“法供养”(培养善根)。我觉得这是真的,我虽是小小市民,平凡女生。但出来工作后,接触生意买卖,赚钱、花钱,多了,也就发现自己真的会计较金钱。会在心里想说,可能对方已经赚了很多钱。会以为说,老板都一定很有钱。但是这样斤斤计较,放不开那些,只多一点点的“一分一毫“,的确不是大气和宽容,也修不起福报。我很喜欢看到那些大气的老人家,他们对我们这些初出茅庐的年轻人很宽容,很爱护。就像爸爸妈妈一样。他们乐于给我们生意,也肯教我们一些人生的道理。他们的心量真的很豁达,也不计较一些蝇头小利。当然,除了喜欢这样的人以外,我昨天刚好也遇到了两个正义善良的人,一个是阿伯,一个是年轻妈妈,混血的。他们都是我在店里遇到的。在同一天里遇到,但不同时间。为什么我在这里提起他们?因为他们教会我,布施。他们告诉我一些体验,让我知道:布施者,会得回更多。当他们发自内心怜悯别人的时候所作的布施,后来都会得到相应或更大的回报。而且,都在很神奇的情况下。就像有时候,阿伯会遇到不认识的人,突然想给他钱。或者,在餐厅里,他会突然遇到不认识的陌生人,想帮他付。阿伯,他平常就常常帮助一些外劳,给他们钱,让他们不至于太困苦地活着。而另一个,年轻混血妈妈,她告诉我说,上帝最喜欢看到的人格特质,是怜悯心、同情心 (merciful)。而我们在布施以后,上帝一定会给回我们更多。她自己就曾经体验,每一次要没钱的时候,做布施,结果又很快有钱了。但是要记得,只帮真正需要的人,不要帮那些装可怜的人、集团。这两个人,都显示了给我布施的意义,他们虽然并非佛教,都是穆斯林,但是他们的种种事迹,都让我们知道:布施者,得回更多。所以不需要害怕布施,要时时保有怜悯心,和平等对待所有人。

师父说经文里的百分之一,千分之一这些都是佛陀再三提醒和叮咛的意思,教我们千万不要只有供养具,但是没有法(真心)供养。我家里最近的确常常播放经帶,可以一直听到机械式的阿弥陀佛录音。可是就像师父说的,如果只是播放而心里没有升起佛心,或自己没有忏念,的确不起效果。所以有供养具的确不够,要常常伴着念佛的心。

师父说佛经没有讲团结,只讲和合。师父的这句话对我来说真的很对。先不说佛教,其实每一个宗教,它们都教我们要和全部人圆融,要能接受各自的不同,没有把人群分开或划分开来讲的意图。宗教都叫人们这样,但里边信仰的人有些的确自己走火入魔,才会开始把人群划分开来。其实大家都是人,不应有肤色和职业贵贱之分。和合的意思,不是说我们要随时赞同别人(即使做错了也不讲),而是我们能接受每个人,摒除对不同肤色、职位或宗教,所抱有的偏见和先入为主。

师父说喜欢和不喜欢都是情执。面对喜欢的人,把任何好的东西都给,也会产生问题。师父说喜欢到这样的程度其实是不对的。因为你已经有了一个意识形态,有感情、情执。这样就一定会干扰你。这样就不清静(莲花)了。专选帅的、美的,偏心,也就不清静,不和合了。这个我也深有感触啊。对一个人特别疼,对一个人特别好,或对一个人特别花钱对待,有时候无形中给对方太多压力。其实不应该对哪个人特别好,对大家一样好,给予的温暖也蜻蜓点水就好,不要太刻意。如果自己很刻意,对方又不喜欢自己,这样就是情执吧,我们的心很容易会因为得不到对方的同意,而感到在意、难过。还有,撇开这个不谈,那我们的衣食住行,如果我们对什么东西特别喜爱,对某某东西特别讨厌。这就很明显会让自己常常处在“生活挣扎”中。因为很容易会因为“没有喜欢的食物”苦恼,但是又会为“有喜欢的食物”而兴奋。这样的喜欢和不喜欢,真的是很大的执着。如果还主导着自己的“大喜大悲”的话,还会让自己无法时时平静呢。所以,能忍辱,能吃苦,不以物喜,不以物悲,能接受平淡和平凡,其实更好。毕竟这世上没有完美的事,执着什么。

师父说,不要死气沉沉一脸不开心、嘴角下垂的样子。要翘起来,不要往下垂下去。要有生命感。我们修佛的时候,应像火锅,不要冷冰冰、悲观的样子。这句话真的让我感触很深。假如我今天没有看到这个视频,我很可能还是一直嘴角下垂。也不知道该怎么解决。有时候我会想去打玻尿酸,说不定嘴角就不下垂了。可是今天看到这里,师父说的,我就试着跟着他的话去做,结果发现“嘴角尽量向上扬,做人要有生命感”,这句话真的帮到我很多。我以前以为我的嘴角是不可能自己上扬了的,因为天生我们家的几个兄弟姐妹就有点这样。我上台做司仪有化妆时都要特意把嘴角画得勾上去多一些,才会看起来像在微笑多一点。师父让我们这样做以后,我顿时领悟,笑的时候,最重要的东西是嘴角上扬。还没把嘴角刻意上扬之前,我的嘴型的确有点奇怪,露齿笑的时候还勉强看起来,好像在笑。但如果比起那些嘴角自动上扬,形成一个向上弯的弧的那种人,我的这种“露齿但嘴角没有向上扬”的笑,看起来不像笑。有一次跟司仪一起练习展现笑容(站在台上一定要一直笑,所以训练我们的学长学姐帮忙我们看。),竟然发现我的笑容在其他人旁边,一比之下,看不出我在笑。现在,我有把嘴角往上用力扬起来了。我发现,我那笑容的感染力,强很多。也才发现,以前我的脸,笑得最厉害的时候,也是平平一条线,看起来根本不像笑。原来“抿嘴平笑”跟“嘴角上,扬看到弧度的笑”,是很不同的。那么,说到“做人要有生命感,不要冷冰冰”,我的想法是,真的,我好像自从”没有什么开心“以后,就做人再也没有什么热情和生气了。这样的自己,常常给人感觉比较“冷冰冰”,没有什么“生气”。不太像小孩,也不太像少女。我犹如行尸走肉,在人间感受不到什么活着的意义。我记得每次我都问自己,奇怪为什么会年纪轻轻,但是好像已经老态龙钟。我会喜欢坐下,讲话也没有什么力,连担担抬抬的工作,做起来也一副有气无力的样子。其实每天看着这样的自己,我觉得我要死了。现在呢,会常常想起“做人要有生命感”这句话,会每天提醒自己照顾好饮食起居,不熬夜,多摄取营养,讲话、做人和做事,皆要清清楚楚。对人、对客人、对上司、对朋友,都要说话越来越有活力,要多多”嘴角上扬地笑“,布施笑容。

师父说很多时候我们有问题,是因为意识形态太强,有很多自己的限制。生命不可以有意识形态,但是,一定要清清楚楚,这点必须要多加留意。是的,我感触很深。因为可能读书惯了,又多是死记硬背,大多数也囫囵吞枣,我不管是在读书时代还是工作场合,或者是处理任何生活上的家事、琐事,都常常会有某些刻板,认为一定要遵守的规规矩矩,方方寸寸。这些设限常常让我自己也觉得很压抑,到底什么时候还规规矩矩,什么时候该being flexible。师父这样说,我就想起,很多时候,当我们还不懂得融汇贯通的时候,长辈或上司都会先以一个固定但简单的形式交代/吩咐我们要怎么做。可是其实很多东西,很多细节,是可以浮动有弹性的。了解事物的本质,如果能达成一样的目标,任何形式都可以。师父说的,就是不要设下任何意识形态设限自己,因为有些形态根本没有必要,也可以根据需要和情况自己伸缩应用。但是,不管做了什么事,还是要清清楚楚做过了什么,也明白为什么要这么做。像事情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全部都应该明明白白。不应模模糊糊,或混过去,连什么事发生了,什么原因导致的,都不知道。

接下来这段是记录师父的话。记录完了,后面会加一些我的个人心得。因为我觉得这样记录下来,才比较容易讲解师父讲的东西。讲白一点,我现在在quote师父的话,但我不懂怎么缩短,就先写在这:如果想要反传统,走出意识形态,你会有灾难,因为社会会攻击你。而你能不能很清楚,要在“意识形态“里面,还是不要在“意识形态”里面。当你在”意识形态“里时你很清楚你在”意识形态“里。当你在”意识形态“外面时你很清楚你在”意识形态“外面(清楚说,我不跟你)。在”意识形态“里, 也对。在”意识形态“外面,也对。两个都对,没有哪个是错的。师父说,不是教我们一定要做叛逆分子,也不是教我们要窝在社会夹缝中混日子。他只是说,不管在那种环境下,你都应该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有一种情况是这样,你很清楚你不想要,但如果你必须跟着这样,你就跟着这样。比如爸妈想把产业/生意继承给你,你不跟他们接过来,他们可能会气死。你就接。你接的时候,要知道自己是在修行的。不但要做好,还要比他们父母做的更好。这才是菩萨;而另一种情况是这样的,如果你说不要这段因缘,结果把爸妈气死了(示现)。那这个时候你能放下说,两个都走了,也没有的再气谁了,而这个时候的你,转身又另外创造出一个很好的制度,能传承下去,那这也是一种菩萨;这两种,都是菩萨,但是前提是你都要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这些话,师父不能讲太清楚,不然有人会误会师父在鼓励孩子叛逆。这不是鼓励叛逆,这是一种状况。当你有那个因缘,有那个个性,是一回事,不是对错的问题。但你在你的那种环境下做出“那一种坚决”的事,可能就造成一种叛逆的情况。这样的示现,你是要付出很大的代价的。因为社会,会攻击你。这个时候,就要留意,真修行啊,那个判断的标准在哪里?从修行的立场看,修行的标准跟社会公约是没有关系的。要在社会公约的前提下修行也可以,不要在社会公约的前提下修行也可以。大多数的教导都是教你在“社会公约的前提”下修行,要去培养你的觉性(比如能忍受,并违背自己本身的意愿,断然地把父母的事业传承下来,且极力将它发扬光大)。这样的人很少,十亿个“修行人”里只有一个。绝大部分的人,都是在这当中,混啊混啊。没有做出好事,没有建立功德。

上面这整段的说法,对我来说,感受也很深刻。我知道我常常和别人有不一样的想法。不一定符合社会公约。在这样的情况下,很容易让人觉得反感。比较多的时候,我是选择自己放下,随缘,因为感觉上会更讨人欢喜。我的思维跟别人不同,常常会让我要承受很多“别人的不理解”,误会我原本的心意。其实有时候我只是想为大局着想,也对很多东西和所作所为都有比较不同的用意而已。其实我真的很赞同师父的说法,两个都是成全大事,但是如果一个跟着社会公约、道德,一个不是,后者就会很容易被千夫所指。而完成大业的过程中,因为让人感觉叛逆,这样而失去父母,这是多么惨痛的失去。而在这里,我觉得很感触的是,有时候我们有比爸爸妈妈更大的梦想,但爸爸妈妈因为经历了风风雨雨,也认为他们了解我们、知道世界,所以,会希望我们不要去尝试那些风险很高的事,或是重复他们他们以前犯过的错,做不成的事等。当我们跟爸爸妈妈意见不一致的时候,就容易气到。我爸爸的癌症诊断之前,我不想从事药剂工作,去电影院工作学东西,爸爸妈妈一直叫我不要做。可是我觉得这些都是训练。可是他们不赞同的原因是因为危险,半夜回家不安全,他们也睡不了觉,因为我还没回来,他们不安心。更何况,薪水也很低。可我刚刚从一间只讲盈利而不讲道义的药剂店里工作,因不够快速、醒目和不够会卖东西,再加上最重要的药理知识不足,而被遗弃而自动辞职,心情很低落,也对药剂的工作失去信心。当时我想,既然在等着政府posting ,等他们派我到医院工作,何不趁这个时间,先去做别的东西,锻炼自己速度、醒目度和卖东西的技术。我也想从事一下电影院的工作,毕竟,这种工作的性质,比药剂店更精彩,比较没有那么枯燥吧。而当时,我的哥哥也想在工作上转行,在前面的工作中遇到有些精神暴力的上司。辞职以后,迟迟还没找到工作。也迟迟没有先去做一份兼职。家里供屋负担暂时无法承担。开始我们都可能误以为叛逆,可是后来我们也都才知道,他为了转行,都在后面默默努力,因为之前如果在还没转行就插着转行,他知道父母一定不同意。在这段期间一直在家没有收入的日子,爸爸妈妈一度以为哥哥叛逆。也会认为我去找电影院的工来做,不听劝阻,是种叛逆。在这里,不禁回想起行愿茶会的初衷“聆听、理解”。所以说,经过这些纷纷扰扰的事,还是觉得,不管怎样,在做着”跟社会公约不一样的事“的时候,很多时候的确不是自己想要叛逆的,不过总会被不理解的人,看起来,像是叛逆多一点。所以这个,大概就说明了,为什么聆听和理解这么重要。还有,不管遇到什么阻挠,你都要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自己所做的,自己为什做。即使前面看起来很叛逆,但后面如果依然能克服风险,做出一份伟大,很有意义的事,那么前面的“看起来像叛逆”的事,就不再显得是错误的事。它不是叛逆,它只是做法稍微不一样,角度稍微不同。

接下来到“菩提道图”。有苦,赶快修上去。一享乐,一顺利,没障碍,又不修,就又掉下来。生病赶快修行,病好又继续造业。赶快又吃喝玩乐掉下来,又生病了,赶快修上去。修了又开始享乐又掉下来。我觉得这个很对,我们每一次吃苦就会赶紧修练,可是往往来不及修炼,祸已经产生了。像我爸爸得癌症的时候,我很怕,拼命做108拜,也去祈福法会。可是好像都来不及。然后也因为这样做了那么多忏拜,因祸得福,感觉自己修养有进步耶。没有那么容易生气,没有那么容易小气,没有那么容易敏感,没有那么常顶撞家人,肯做多一点,肯吃苦多一点。那些看起来毫无意义,而且比较盲目,好像只是自己找苦来蹲上蹲下的忏拜,其实如果放真心下去,我们的心智都会有所成熟,也更能照看自己所犯的错。那些人类文明里理所当然而犯下的贪真痴,自己不自觉的,都能比较清楚看到,和做出清楚的忏悔,由心出发的忏悔。还有除了这个以外,我发现我每一次,一得意忘形,就容易犯错。驾车时如果小心看路,撞到路上的洞,车子颠簸,零件松散,过不久就会要维修。我们的罪,真的很多很多,必须要好好忏悔、改进、不重犯,才能远离祸害。所以经常忏悔真的很重要,福虽未至,祸已远离。他们说的,神救我们很多次了,也许是真的对的。神也一直给我们改过的机会。所以要更珍惜和感恩。

师父说,只要你忏悔,业障就消除掉。这个过程你会有调整,会有挫折有困难。调整完后你就入流了,在入流里时,你一忏悔就铲灭业障。当你达到了,你就将要上去了 ,你就真的是法身了。业障越重,调的时间会越长。但这过程一定会经过,会产生真正触功德现象(特别是十功德)。调整过程中的业像,你要是看得到,你可以先暂时把它们挪开,因为你功夫还不够。但是你一入流了以后,你可以铲除业障,那你才能业尽晴空。这些是圆融道。我觉得这些都有道理,像我现在,又回到药剂店工作了,不过这一次是在另一家店,比较讲道德而不会漫开天价的药剂店。在这家药剂店里工作,我还是天天看到自己糊涂闯祸,忘东忘西,有着知识上的混淆。有时候,又很清醒,做对事。我知道我的这些糊涂都是业像显现。那些知识上的不足也都是需要修炼的地方。我会常常让自己忏悔,和多做善事。每一次真正忏悔,又回到“真正去做”这个字,踏踏实实,专注工作。不逃避,要忍忍,要多做。感觉上那些比如说糊涂的业障,好像有越来越减轻了。每一天,都知道自己正走在越来越好的路上。在药剂知识上比较能记得。在面对客人和同事的相处上,也比较顺利了。虽然就像师父讲的,这些业像可能暂时还没有能力铲除,因为我到现在还是蛮迷糊,但师父也说过,只要持续修炼,有一天当我们入流了,也就能铲除业障,业尽晴空。我想,照现在来看,不管这个入流不入流的东西对不对,但是就算没有入流,像我现在的这个样子,能在面对阻力时仍然继续面对,有尝试超越自己,且知识和能力一直增加,我觉得我有在进步了,有在慢慢变成熟了。

【我们修行和做人是要用心及清清楚楚,但是不要太执着于细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