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示标签为“6 刘致亨”的博文。显示所有博文
显示标签为“6 刘致亨”的博文。显示所有博文

2021年12月18日星期六

致亨《十大愿王14》心得报告

爱教护法

这是很简单又很沉重的字眼,也是一个想做却不敢做的事情,因为那是一种冲动。就像师父所说的发心爱教护法是需要忏悔的。

发心

其实,在这一次的行愿茶会对我来说,它是有一种意义的。就像之前一样,我们夫妻俩就像上一次那样在行愿期间开始怀孕。这一次的行愿茶会让我看到之前社区23的伙伴们。我一直在想,到底这一次的行愿茶会,除了小生命的到来,它还想要带出什么讯息给我。

就在上一次的行愿茶会中,我突然一时的冲动(发心)想说我愿意成为那个提醒别人的那个人。可是理想和现实是不成对比的。虽然连续两个星期左右都有做到,但后阶段的时候却因为自己的生活习惯,而把它落下了。这就像师父所说的没有忏悔,这个发心只是一个冲动。

护法不容易因为护法是需要用心和力的。没有心和力是很难完成。我现在有冲动的念头但不敢把它变成心,因为要取舍的地方很多,唯有随着因缘而做调整。虽然知道不能这样,但这是我现有的心力。

发心当下因缘不具足时, 可以继续发愿,继续行普贤十大愿在生活里, “”“同时并行, 普贤菩萨每分每秒都会护持着你, 一定能成就那发心.

致亨《十大愿王13》心得报告

 应如是行

知即是行。智慧的拥有不是大脑的认识,而是生命的认知。师父所提到的行,也再一次的提醒我生命的认知是需要用生命的行动来认证的。在生活中有很多种不同的情境,不同的问题发生着。有些时候我会发现很多事情都是自己的想而已,没有真真去用生命去应对。就好像之前的学习中,有男女如厕的解决方案。当中的方案,对当时的我有点接受不到当中的含义。但过了一阵子后就突然明白了,原来事情就是那么简单。每个解决方案都是方案,但每个方案都不会是完美的只是适不适合而已。但方案的存在需要有人去执行,如果没有人去执行,任何方案都不能成功的。而执行方案的人没有用生命的模式去进行,事情不会圆满的结束。只有用生命模式去进行就会发现最好的解决方案。

有很多理想就是充满了痛苦

理想的一个愿景。愿景是一个方向但它也产生的了遥远的距离感。这个距离感就是痛苦的根源。因为每个距离都是需要面对的问题。只有经历了这些距离感的问题,才能一步一步的朝向想要的愿景。只是这个愿景是否是当初的理想,就不得而知。这些距离感是痛苦也是资粮。通过这些资粮减少了距离感,也达到了最后的愿景。

要修行就需要完全投入

修行是修正自己的行为。修行也需要一个工具促使我们前进。这个工具是否是自己想要的,因为这个工具需要让自己愿意全心全意投入在修行上。我还是在寻找着这样的工具可以督促我向前。

【工具其实已经提供在十大愿王课程里, 那就是把前三大愿(礼敬诸佛,称赞如来,广修供养)尝试运用在生活里,进行三大愿面对障碍时,就进行第四大愿(忏悔业障), 跳脱现在大脑模式, 只是去行动吧!

2021年10月9日星期六

致亨《十大愿王12》心得报告

用大脑通通错,用生命只有一个答案

最近又开始了堕落的作息。都是我知道我应该要这样、那样,但往往力不从心。这是过往累积下来的能量。现在在消除,之后也会再生长出来。现在看到了,就知道是自己的随着业力驱使,没有掌握自己的心。这些都是大脑的模式。生命取向的方法就只是做,这是所认知的但不是自己做到的。所以脑袋想的方法很多,但最主要还是做。我需要调整自己的行为举止了。

把情绪往上就是修行人。

很多时候,我都很喜欢和一些有积极想法的人在一起。想要和别人亲近一点,感染他人的积极能量。但没有想过要自己可以做自己的主人。把情绪往上就是修行人。原来就是这么简单。开心做,欢喜受。

人生的价值和意义是需要寻找的。

如果人生只有60岁,那么我的人生已经过了一半了。现在的我都自己的人生价值和意义了解到多少?如果现在没有下定心去进行的话,那么要等到几时才要去进行呢?人生在世,不应该只是为了自己的欲望而存在。如果只是为了欲望而存在,那么自己和动物有何不同?要让自己和动物有所不同就是要去寻找人生的价值和意义。

要懂得把自己打开。

现在的我还是觉得自己还没有打开,还是被自己框着无法发挥自己的潜能。要如何把自己打开时很重要的。很多时候,自己确实是被自己的行为给局限了。要让自己的行为不被局限,就需要用行为来打开。我需要继续努力。

你现在知道如何跳脱大脑模式的框框吗? 行动了吗?

2021年9月11日星期六

致亨《十大愿王11》心得报告

人要活得有生命感

生命感如何展现一直是我的命题。因为一直看不到自己的生命感,生命好像平平谈谈,没有精彩之处。

之前很自然地进行一百零八拜的学习,可是当安排的时间不适当的时候,这个学习就不定时的停顿了。也在这个时候就发现了,没有持续学习就感受到生命力没有增长。没有感受到生命力的增长,也发现到更没有生命感。感觉自己好像是机械一样的。这是反面的学习,也给我看到生命感就是从生命力而来。

生命感没有自己想像中的遥远,因为生命感也只是生命力的展现。从这段时间里,发现到自己的生命力没有增长,也发现到自己开始回归过往的自己。这也提醒着自己需要提起更多的心力去面对自己。

【知道不算,做到才算,还没到,就继续尝试,继续行动,直到圆满生命.

2021年8月28日星期六

致亨《十大愿王10》心得报告

 人生、人性、生命的价值、意义、存在、真相、目标、方向。待着疑情去寻找

这一次的学习听到了这一句也突然的提醒了我,我现在在做什么。是否我开始忘记我的初心了?当初想到塑造佛化企业的空间,现在自己却开始离开自己的当初所设想的佛化角色。当初的初心是因为厌倦现实生活中的种种,而想在自己有限范围内找出清净的环境。可是现在的我好像已经开始染着了当初不想面对的景象。

最近工作开始有点压迫,感觉上能力上有所局限,不再像过往的情况。这时候的我有点不知所措,开始有点排斥被安排的工作。可是,当看回初心的我,发现到这就是我所期望的、所祈求的,印证的机会到了。我要印证自己的学习是否就像自己所想的、所认为的可以接受逆境的到来。

逆境的到来就是让我有机会体验成长。没有困境如何成长,没有困境如何找到自己。因为困境的到来,我才发现到原来我和普通人没有两样,我和别人一样有情绪、有不满、有想要发泄情绪。这样的我是我当初拒绝的,也让我错失了让自己成长的机会。现在的我要学习如何面对这个是乎藏在心里的真正的我。一个有情绪的我,而不是没有情绪的我。

【可以分享下, 如何去面对?


2021年7月24日星期六

致亨《十大愿王09》心得報告

 这个随喜功德在这个时候才真正的理解到它的真正含义。虽然之前有听过十大愿王,但每一次听都会有新的发现。就像这个随喜功德。以前听不到,随喜是坏人都可以随喜他的功德,只要他有一些的好。

修行人要看正面、光明面。这一句也恰恰的契合着我对家乡朋友期待或恨铁不成钢的心情。这一位朋友很有理想、有抱负、有野心但也很个性。他常常要分享正面的想法给大家,但总是碰到钉子和贵人。有一阵子,我的心开始有点讨厌他,应该是恨铁不成钢做怪。因为我觉得他可以避免这些事情发生,但却宁愿让它发生。

在不久的时候,突然发现到他分享参赛的信息。也不知道为什么就自然地帮他宣传。但其实我那时候还是对他有不满的。只是不满的心情没有影响我的行动。现在看回来才发现,原来随喜功德是这样的。不管我对他有什么感受,但只要他做的东西是好的,我会随喜地 帮他,虽然是小小的力量。不管他人是否好坏,只要是做好事就应该得到祝福。

很好, 可以扩大自己心量, 去随喜他人的正面, 持续做功课, 持续用上十大愿王的课程在生活里, 一定能有所不同.

2021年7月10日星期六

致亨《十大愿王08》 心得报告

·        定位以后,整个宇宙以自身为中心。定位需要信心

师父提到的信心,也让我觉得很重要。如果没有华藏工程的学习,我的信心也不会不知不觉中提升了。从而在自己的工作中找到定位。如果没有信心,根本没法安定自己的心,也无法真正的找到自己的定位。

定位很重要,如果没有定位,整个身心的运行视乎找不到出口处。事事不顺利、事事障碍。就好比如我在职业生涯上,如果没有找出自己的定位,我也没有办法像今天这样的活得自在。还记得第一次的华藏工程时,自己对事业上的不顺心,都在华藏工程中慢慢的调整了。我在华藏工程中找出自己的定位,让自己好好的过生活。

定位很重要,没有定位我会不知道如何发挥自己,无法善用的自己的能力,而且会不知觉地异想天开。有了定位,我知道这一段时间点上,我应该如何处理自己的生活。在学习或修行上,更容易的面对自己。虽然我没有像师父所说的那样全宇宙都以我为中心,但我发现身边的因缘都会和我很契合。虽然没有很杰出的表现,但却在同事中略胜一些。虽然没有很特别的机缘,但我又回来了。

·        拜忏的心得

原来没有建立适当的学习模式会让学习容易中断。之前提到最近有想要印证自己对拜忏的学习是否稳定。但却在实验过程中发现,原来自己还是处在原本的模式,还未形成另外的模式,一切还是在大脑模式当中。需要继续学习。就像师父所说的年年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

很好,把行愿茶会里所学习的,尝试融合在生活里, 同时,也观察自己的惯性, 那就继续108, 你一定能有所不同

2021年6月26日星期六

致亨 《十大愿王06》心得报告

·        有做才能印证到其内容

空想不能印证佛法的内容。就好像一百零八拜,没有拜下去不知道自己可以连续三个星期那么长的时间。甚至因为用的方法,反而没有着重于数字上的变化。经过了这持续性学习,开始发现到印证自己的学习的时间要到了。开始从生活中发现自己的问题,知道自己的情绪管理有点要超出自己的控制了。这时候也发现到,每一次要爆发的时候,就会很自然的松下来了。不知道是否是拜忏的学习,但我很喜欢有这样的变化。至少我知道我哪里不好。

·        重点不是在资料,那是大脑需要的

在工作上需要的是资料,所以惯性的使用大脑。用多了大脑就会使用惯性去处理事情。在生活中,当用惯性去处理事情的时候,很多时候会产生碰壁的的情况。习惯性去提升效率,可是就忘记了和人相处不能用效率,因为争吵就会这样发生。就好比如,当一个人比较慢处理事情的时候,我就会不耐烦的想要去帮忙。但帮忙的同时,心里却有丝丝的不满。就在一个机缘巧合的时候,这一丝丝的不满就这样爆发出来了。同样的,人事上的问题也爆发了。这就是我的问题。需要一些时间去好好的处理。

·        遇到业相就拜忏

这句话就让我发现到拜忏不只是可以消业障,也可以看到更多的业相。但看到业相却能让自己更有力量去面对它们。因为知道它们的出现是不好不坏,是学习的一个养分,所以拜忏可以让自己好好的面对自己。

很好, 看到了自己的改变,这就是行愿的力量。看到自己的习气,还没能改变那就继续持拜忏,你一定会有更大的改变。

致亨《十大願王07》心得報告

 ·        用七菩提分来印证是否是真供养

师父提到修供养的过程中需要用七菩提分来印证我们是否有真心供养。另外师父也提到香禾老人在供养的时候,没有注重供养品的品质,也只是乖乖的供养就有所成就。听到这两个内容的时候,突然掉入思维模式的陷阱。

听了师父的影片后,脑海里一直在环绕着这两个内容中。根据师父的转述,香禾老人没有所谓的仪式,只是该做的时候就去做,就像该供养的时候就供养。如此可见,香禾老人应该没有用七菩提分来印证他的供养是否正确,因为他只是纯粹的供养而已。他是否真供养呢?那么如果他用七菩提分来印证,那么他会否得到更好的成就?

当想要持续的环绕着这个思维模式的时候,突然觉得为什么我要纠结这个点呢?七菩提分来印证是印证自己是否有真供养,也没有要自己一定要完成它。印证是一种对比,对比只是对比,没有强求是否合符标准。香禾老人只是纯粹的供养,我不应该为了他的供养而起纠结。我就只需要学习他纯粹的供养,在供养的过程中,提起七菩提分的疑情来对比就好了。有就有,没有就没有。有,继续延续。没有,继续调整。这没有思维上的冲突。

对的, 把那思维模式放下,七菩提分是来印证自己, 而不是印证他人, 继续提起七菩提分疑情,继续法供养.

2021年5月22日星期六

致亨《十大愿王05》心得报告

 ·        心在计较,统统是业

计较就是一种惯性,如果我每天都在重复性的计较得失,我所做的事务就是业。因为惯性产生业。当事情发生的时候,我本着平常心去对待,就没有得失的心。相对的,烦恼就没有找上我。当我希望我的伴侣能够平安、健康,我就开始计较了。这时候,我就开始烦恼了。业是惯性产生出来的,我的计较就是我的业。需要学习放下计较心,也是一生要学习的课题。莫强求。

·        不一定要知道,但必须清清楚楚

虽然很多时候不明白佛学名相的我,很多时候都会用带过的方式处理。当需要用理论或解释来处理时,往往用不上手或词不达意。但我清楚知道,我只懂的内容只是不完美。只是在和人交际的时候,这一个方式却又好像用不着。不知如何处理。

·        平淡中生起赞叹。看到生命的本质、性德

赞叹的心很难在我的心培养起。因为很多时候都是用有色的眼镜去看东西。有些时候,反而觉得所谓的赞叹有点虚假。不像真实的模样。在学习着如何在平谈的生活中赞叹他人。

·        学佛的第一步就是定位。

我学佛的第一个定位就是快乐的学佛人。快乐没烦恼的处理事情。感觉上这路走来跌跌撞撞还好没有很大的冲击。感恩佛菩萨的保佑。但另一厢,心中又带着一丝丝的恐惧,担心、期待着坏事的发生。以便从中得以印证自己的学习是否能够处理得妥妥当当。

【把惯性用 大脑模式取向抛下,  只是去行动, 通过结界108拜忏, 改变这业习.

2021年5月8日星期六

致亨 《十大愿王04》心得报告

  

·        一天一天做,就能成就念念踏实。

每天的训练是能让人感觉到踏实的。上个星期,我进行了一个小小的换食疗程。在这个换食疗程中,我的体力无法负荷一百零八拜的学习。可是在这期间,总觉得浑身不对劲,不知道为什么不踏实。这个星期又重新开始一百零八拜,心里有点踏实的感觉。要感受到踏实,需要学习踏实。没有因就没有果。没有每天进行一百零八拜,要如何感受到踏实呢?

·        解释就是你的业

解释就是业相,有业相就要去拜忏。往往这只是一个道理。没有真是的体会,如何知道解释就是自己的业。当自己想要讲述工作上的内容,往往他人说讲的就是自己的所讲的,但别人总是听到他人所说的话。而自己在解释工作上的事务时,却没有用这个角度去探讨。我发现其实解释就是业相是没有错的,因为业本身是不好不坏,只是在于方式的呈现是否我们认知上的。因为解释产生的能量,就是驱使我们往一个方向前去,就算本意不如此。相对的,不解释也是业相的一种,只是它呈现的又是另一种不同的方向。当我发现此种方式的解释没有办法让他人受益,那么我就应该调整自己,而不是给自己借口。

·        不知生死、如何了生死;不知三界,如何了三界;不知轮回,如何能脱轮回 》 盲修瞎练

盲修瞎练其实就是现在我学佛的状态,我不知道为什么学佛,不知道学佛要成就什么境界。我只知道,学佛很开心、学佛没有挂碍、学佛很契合。没有分别就好像原本就应该会的学习。虽然佛学名相还不是很能了解,但只要学佛自在,我就没有关心太多的佛学名相

·        活在当下就拥有永恒。当下就是永恒。永恒就在瞬间。

瞬间很难得,因为瞬间就离开了。要如何掌握当下就是掌握瞬间。这是理相上的解释。感觉上,掌握当下就是当下发生不会延续到下一个当下。就好像专心的工作,事后不会懊恼当中的发生,而且也知道当中的发生。不是迷迷糊糊的过了之前的当下。 

·        行者是迈向未知,假设不是未知

我是凡夫,一向都是以假设为前提而进行任何事物。但我想做行者,去面对未知的未来。感觉上,我需要放下很多自己的挂碍,才能真正的迈向未来。


【这里提到的[盲修瞎练],是在提醒,学佛的道路上“解”和“行”都是重要的,现在参加行愿茶会,也是“解行并重”的部分, 也就是从听闻佛法,然后实践在生活里.继续参加十大愿王,然后把所听闻到的实践在的生活上。

至于[迈向未知],是指设定了目标. 用行动力去完成目标,而且整个过程是,念念扎实,踏踏实实去行动。如果只是停留在“想要做”, 并没有行动, 那只是假设. 时时秉持着普贤十大愿里所提到的行愿力, 运用在生活里,就能把 “迈向未知”融合在生活里. 祝福你,行者,keep trying.

2021年4月24日星期六

致亨 《十大愿王03》心得报告

· 人解释的,只是偏重于思维上的理解。没有实实在在的实践佛法。因此,当事情发生时,往往情绪很快就来了。师父说得对,佛法不是知识性的,不是让我们学习多几个词汇,而是让我们学多几样面对自己的技巧。

· 想象不是如对目前,而是妄想、

在很长的时间上,我都以为自己想象的东西就是正确的。但是这只是自己的妄想而已。以为自己很厉害,但其实只是自己的福德因缘保护着自己而不自知。自己的观点刚好对,事情碰巧的遇上了,这就是自己的福德因缘。

· 法身大士都修圆融道,不用大脑来解释

有点难,因为我是凡夫需要用大脑。用大脑告诉自己要拜忏,告诉自己要如何安排拜忏的时间和空间。这其实还是离不开大脑。要学习如何不用大脑去拜忏呢?好像就只有拜下去而已。没有动,就没有机会知道如何不用大脑去拜忏,答案应该只有用身体去拜忏而已。

· 当下踏实就是修行

没有活在妄想中就是踏实。用身体去觉知、体会就是实实在在的感受。什么是妄想,什么是踏实。往往这是思维上的困境。思维上无法去区分妄想和踏实之间。就好像现在的我用思维上的角度来看待妄想和踏实。

· 不要让生命空过,一定可以活得精彩。

每分每秒都踏踏实实的过就可以充分的感受当中的精彩。就好像自己全程投入工作的时候,不会发现原来时间过得那么快。感觉上,一眨眼就到放工的时间点上了。

【这集影片里提到的大脑模式,是指生命这一块, 也就是理解佛法过后,大脑容易得到满足, 只停留在知道, 并没有做出任何行动; 就如108拜忏, 无论多少人诉说关于108拜忏的好处, 听了和相信, 但就只是停留在相信而已, 并没有行动. 如何不用大脑在修行里? Just do it !

2021年4月10日星期六

致亨《十大愿王02》心得报告


·        显行愿力就是普贤菩萨的化身。

行愿力是普贤菩萨的化身。我想每次在想着要如何安排作心得。可是往往想是没办法把心得写出来的。唯有一点一滴的写出心中所感受的,才能是自己的心得。很感恩有机会看到我的伴侣很用心的在她的工作领域上的发生。因为她的发生和如实的面对自己的问题,有点让我感动。

 

公事、人事的发生就是让她有所学习的机会。很开心她可以开始接受她的功课去面对她的课题。也很开心她说到做到。这是我没有拥有的内涵。我需要向她学习。我向自己结界,不再为自己的欲望和不自主的行为妥协。

 

为自己的结界加油,美好人生就是需要如实的去面对。

 

·        对生活盲目了,没有生活的意义。无法发现自己的生命力。

实际的操作才不会生活盲目。任由自己的欲望主宰自己就是盲目的生活。如此的生活是没有生命力的,需要活出生命力才行。一味的沉沦,也只是谈而无味的人生。人生不应该是空白的过的,没有踏实的过生活,人生就没有意义了。

 

·        欢喜再做下一次。(普贤行愿力)

不害怕、担心自己能不能完成自己的结界。只要常常的去做就是了。欢喜再做下一次,总有一次一定能成功的。欢喜再做下一次,也是让自己活得有生命力的一种方式。因为不怕幸苦,不怕失败,只因为我愿意做。

 

·        每一个发生都是学习的机会。

学习的机会并非处处可得,但只要有心,每个发生都会是我们学习的机会。就像写心得那样的,没有下笔哪里知道自己的心中的感受是那么踏实。没有去面对问题,如何从中提升自己。要珍惜每一次发生的机会,才能提升更多。

 

【是的,通过写心得,也可以有所学习. 结界了,就踏踏实实去行动,活出有生命力.继续出席每一次行愿茶会, 持续那行愿力. 祝福你.

2021年3月19日星期五

致亨《十大愿王01》心得报告

心得

·      迎你三千里,送你八百里

听这一句话的时候,没有很大的感受。当时的我只是做着记录听到的内容。听着听着突然想到,平时那个时间点,应该就是孩子醒来的时候。可是为什么在这时间点上,没有被干扰呢?迎你三千里,送你八百里。这是一个旅程。

人生阶段过了一小段,往往没有完全放下的是学佛。虽然过程中,学佛的因缘会随着自己的习性,而不小心掉落,也随着的提起。只要因缘具足,我又开始学佛的旅程。

在小孩出生后,原本以为学佛的路程需要放下了。突来的疫情,却造就了学佛的因缘。这个线上的行愿茶会,也让我有机会继续学习佛法。虽然在决定的过程中,需要和老婆商量是否可以进行。因为孩子的学习也可能会被局限着。但因缘来时,事事就好像被安排似的。

担心没有时间充足,线上行愿茶会来了。担心孩子的学习时间,时机还未到。担心伴侣的不合拍,随口答应了。担心空间不足,顾虑不在了。线上行愿茶会,我来了。看影片的时间到了,孩子在睡觉。看完影片,孩子醒了。这就是我感受到的迎你三千里,送你八百里。

很深的感受,学佛的时间到了。

·      佛以一音演说法,众生随类各得

听到这一段话的时候,突然很有感觉。这个感觉就好像告诉我一个画面。什么画面?行愿茶会。大家各自听同样的课程内容,却讲述着不同的观点。每个人的思维模式都不同,造就的学习也不同。这也造就另一个学习方式,向众生学习。别人说,我们听。从中学习他人的观点,从而调整自己。这是行愿茶会的方式,也是契合了我对这一句感受。

·      行普贤愿海,令正法久住

好熟悉的句子。突然之间觉得,我是需要在继续的,不能再停顿了。生活中的点滴不应该是我停顿的借口。学佛没有借口。如果有线上的学佛活动,更应该要珍惜,不能再错失了。谢谢您,让我想起要继续的学习。

·      有愿的人啊!你要踏实的走下去。

这一句话很有感觉但要如何成为一个有愿的人?这是我的命题。


【很好,找回了学佛的初心,欢迎回来继续生命之约。如果还不知道自己的愿是什么,那就先结界一定要完成十大愿望的课程及跟着普贤菩萨的愿,一步一步脚印的行动,你就会找到你的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