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示标签为“2余韪衡”的博文。显示所有博文
显示标签为“2余韪衡”的博文。显示所有博文

2017年1月23日星期一

韪衡《十大愿王16》心得报告

祝福您。
这集的十大愿王的影片是由传闻法师主讲,主讲的内容主要是普贤菩萨的第六大愿请转法轮和第七大愿请佛住世。在现代的来说,对于我们佛弟子就是要爱教护法。
从师父的开示,我听闻到当时释迦太子刚刚得成佛道,证的有余涅槃时,原本祂想直接入灭了,因为祂认为甚妙的佛法,以众生染着的根性、参差不齐的根基是无法被众生接纳、了解并加以实修的。刚好当时的忉利天天王释提桓因与初禅天天王大梵天王得知佛陀要入灭的意愿。祂们就来到人间,请佛陀不要这么快就入灭,希望佛陀留在人间广传佛法,饶益众生。
感恩师父说了这段故事,我听了这段全面的故事,好感动也非常感恩帝释天王和大梵天王的劝说与佛陀的慈悲,让我们这世间还有佛法留存,世间还有明灯继续燃着。

听了师父说要请转法轮前,要俱足因缘,就是我们都要知道法的好,要有分享的意愿。而且,我们要发心发愿护持出家众和佛教道场,比如我们参与了行者培训营1 增上影响力和行者培训营2 和合的修炼后,就要发心护持这两个培训营,最好是下定决心做助教。之前看了海云继梦法师的开示影片,师父强调我们要发菩提心,利益所有众生。因为,菩提心的精神就是不单自己有成就(重要),就连众生解脱烦恼、生死轮回也跟自己的解脱烦恼、生死轮回的重任一样重要,甚至是排在比自己的成就前面。所有的佛菩萨都是将众生排在首位,自己永远是最后;但是,佛菩萨已经渡过了生死苦海到达对岸了,我们却还在此岸享乐,不知痛苦的根本。所谓众生是菩萨的道场,哪里有众生,我们就做菩萨吧!即使不是马上做大菩萨,那就从小一点的菩提愿开始开展,依据普贤菩萨的行愿或其他大菩萨的愿力,一点一滴地去成就其他的众生。
请转法轮的重要性主要是:1. 刚刚提到的饶益众生 ; 2. 培养法师弘法。第二点是师父强调的,我们要给予刚出家,出来弘法的出家人信心,让祂们建立起在大众面前传法布道的信心,进而祂们对法也会升起更强的信心,为佛陀的教法继续传扬下去。

请佛住世与请转法轮是一体的,不可分隔的,也是同时存在的。这里的请佛住世其实也指的是请高深大德或有修有证的善知识继续久住人间,继续弘法利益更多的众生。传闻师父说广钦老和尚被禅公劝说久留人间,希望以老和尚的德行感化更多人弃恶向善。而且,我们也要知道不是任何一个都有缘能够成功劝请大德继续久住世间的。比如,那位禅公就因为祂有令人敬仰的戒德,所以祂才有资格劝请广钦老和尚继续久留人间12年。看来,我们要努力修行,做个有德行的佛弟子,如果有一天哪位大德或大善知识要离开了,我们也许有机会可以劝请祂继续住世。

传闻师父有提到就是很多行者其实不喜欢写心得报告,我也不例外。师父正正好说的是我这种人。惭愧。。。但是,听了师父说我们写心得不是给自己看而已,也是一种分享。分享我们所学的佛法跟其他人结缘,其他人看到了我们的心得报告,可能就会升起对佛法的信心。这其实也是请转法轮的另外一种形式。

最后,我这里记下,要忏悔、随喜功德,那才可以扩大自己的心量。

行普贤愿海
令正法久住
感恩!
 

感恩!


【记下了要忏悔和随喜功德后,接下来就是结界,把所记下的化为行动,心量才能扩大。】

2016年12月22日星期四

韪衡《十大愿王15》心得报告

祝福您。
对我这么一个初入佛门不多年的佛弟子,这集的师父开示,我好似很多不明白。看了几遍,有些许明白,但又有些不明白的地方,还有不知道自己不明白在什么部分。

总的来说,师父教导我们要多拜忏,遇到顺境也好,逆境也罢,都要去拜忏。但是,我都没有每天做到,偶尔十拜、三十拜,很少能够做到一拜零八拜的。所以,我结界做得不好。

鞭策自己,逼迫自己
我们在修圆融道时,前进、检验、证明、再勘验,若修行走得正确,再超越。
不去坚持自己是对的,那会造成更多的烦恼。我也不要怕犯错,也不要怕承认错误,知道自己错了就要改。我本身喜欢埋怨,知道自己犯错了,后果不理想,就开始闹脾气,自怨自艾。看了师父的开示后,这都是我们凡夫的习气,习气是与生俱来的也可能是后天来的。我们可以通过正确的修行途径改正。这个过程就是不断的摸索,摸索中我们就会迈向未知的修行过程,过程中其实有疑惑,有疑惑我们可能就会造业,这就是惑业。
前进的条件:1.清净的波罗蜜 2.恒不忘失菩提心
清净的波罗蜜其实就是我们修行人要自我断除恶的身语意业,造下正面的身语意业,而且我们要恒保所发的菩提心,不忘失这菩提心,因为要发菩提心的因缘很难得。

圆融道的核心
十二个能力+八个殊胜的境界+“三世一切诸如来,最胜菩提诸行愿,我皆供养圆满修,以普贤行悟菩提”。师父曾说圆融道其实是个晶片,而所有诸佛菩萨的心法都收录在里面。菩萨是佛的具象化。为何普贤菩萨在经中说自己是如来的长子之一,目的要要让我们修行人起信心去修普贤十愿,菩萨所说皆是真理。

谈回向
回向其实是我们生命的一种成长现象,是我们修行人的心灵成长的现象,有做回向其实就是一种慈悲的展现,我们扩大了心量,才可以容纳更多的人。师父提醒我们修行人学佛要活泼,我非常肯定这点,如果我们每个人学佛学得硬生生的,很僵化的感觉,好像学佛学到没了生命感一样。学佛的人是正面,慈悲与智慧的展现,那才可以让更多的人看到佛法对我们人是正面的提升。

感恩!

【修普贤十大愿最重要的还是行愿,把你明白的化为行动,那就可以和圆融道相应了。】

韪衡《十大愿王14》心得报告

祝福您。 再一次感恩海云继梦法师,他真的能言善道,让我再一次对佛法升起新一轮的信心。
打从第一次看海云继梦法师的开示影片,就听到他为我们区分的标准凡夫和差劲凡夫之间的区别在哪里。我们凡夫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烦恼未曾止息,生死轮回照常进行。而我们凡夫的最大问题就是大脑的意识形态常做主导的角色。这导致,我们这些苦海中的众生都不可能看到殊胜广大的烦恼解脱涅槃之境界。

我常常都会自己问自己:“我是什么?我活着的哦?我知道我自己活着吗?”接着自己抚摸着自己的胸口,有触觉,所以当下我的念头就回到来了。不然,我没这种意识在的的话,我的正念无法回归,我可能会活在过去或未来,并没有活在当下。
师父说的好,忏悔是学佛的基本。华严经中这句:“我以清净身语意,一切遍礼尽无余。”说的是清净心去礼敬十方三世一切佛。这是为什么我们在听佛法前,要礼佛三拜。

天线比喻
师父比喻我们发的愿心的人就像天线满格的手机,最容易与菩萨相应接轨。我们要去定位自己的修行,而不是将修行的事暂且丢下一旁,那天线就只是剩下一格而已,跟菩萨无法完全相应的。
发菩提心是普贤行愿的根本,有了普贤菩萨的行愿力就是已经有菩提心的了。

我常常都觉得自己常常遇到不好的境界,就总是怪别人没修养,但是学佛后接触了佛法,才知道这些与人事不和等等逆境都是自己的业相现前的关系,不可以怪别人的。要多忏悔,因为从逆境中修才可以明心见性吧。师父说得好,我们境界来了,转不过那个境界的,那我们的心是活的啊,可以转变。这是圆融道修行者应该修行的境界,种种逆境我们都当作是佛菩萨的示现来度化我们众生的。
还有的师父的一句真受用,就是讨厌和喜欢都是我们的心创造的,到现在我们要把这种对立给消除掉。要除,难,但是转,总可以的。

曾经在佛学会听过老师讲这句话,我们做事要向因果负责,向众生负责再向三宝负责。

感恩!


【看到了,听到了,你开始行动了吗?为自己的修行定位了吗?知道不算,做到才算。】

2016年11月26日星期六

韪衡《十大愿王13》心得报告

祝福您。 这集第18集的影片内容还是很精彩,但是有更多听不太明白。但重点是行持的四大法门即是受持、读诵、书写、广为人说。

师父刚开始谈了人临命终时,色身转化成法身时即是象限转移(很深的名相)。

师父劝说我们要境界不转,心就要转。
这是要训练我们以后才可从色身转去法身的时候没有障碍。而我们该怎么做,就是在日常生活中学习扩大心量当我们遭遇委屈或不公平的事情时,要常常去忍耐,慢慢学会去忍。临命终时,就可得解脱往生西方极乐净土。所以,我要常常去学会忏悔,并要得罪过的人道歉, 发誓不去重犯同样的错。
我们不主张依靠他力修行,因为修行是自己本身的功课,依靠他力是无法完成的。

色身是媒介来的,透过它去改造。透过技术面,去歌咏赞叹诸佛菩萨圣德名号;通过工程面,落实华藏工程即是十大愿王的实践。
我们自己要培养自己的实力,老老实实修行,不要投机。我了解到真正的修行是没有捷径的,走捷径是无法到达重点(成佛)。
我们去实践就知道理事有障碍,有障碍就该拜忏。师父提醒做时要转心(心境才可开拓),而不是转理;理没有转,就转我们的心。

以智慧力随众生心而为利益。
法身时永恒的,永恒只有在刹那间找到,永恒的名字就是无常。

不要认为为人讲解佛法或广说佛法(前提是没有实践后去说)就是最大功德啊。而是要去实践后广为人说才是真正的修行,成为生命的因素。

要依法而不依人,要依智而不依识;
这句话我听过,就是听闻佛法要依听的正法去修,而不是依那个说法的人,即使是得道的高僧也不可以完全依靠他的解说而不去实修。师父开玩笑说,不对出家人有情执,不然会影响自己本身的修行。

这里要问师父或助教,什么是别把佛菩萨人格化,人格化我们会执着。反而要把佛菩萨圣德化,才不执着?请您们指点。
感恩!


【把佛菩萨圣德化,对佛菩萨就会生起恭敬、尊重的心,就不会像对凡夫产生执著。】

2016年11月5日星期六

韪衡《十大愿王12》心得报告

祝福您。 这集第17集的影片内容很精彩,但是有些听不太明白。
应如是知
其实师父的说法真的很简明易懂的,也常常都提醒我们大众要修习圆融道处事。不走大脑取向模式去生活,因为大脑取向模式就是阻碍修行的惯性来源。所以这集师父提到的“应如是知”,那个知不是指只是知道而已,而是师父强调的听闻了佛法,知道了修法,就要赶快去实践、去行动、去做就是了。但是,问题是要训练自己要持之以恒地修习圆融道。比如拜忏,我本身的惯性还很刚强,我常常都因为赖床不早点起身做拜忏。参与了行愿茶会这么久了,老实说没有做到每一天连续做结界的。我发愿要在接下来每一天做到。
师父说人生没什么哲学,而是只有实践学。听了我非常赞同,赞同到双手双脚举起来。因为很多人只有空口说,空想而没有去实践自己该做的事。人生多理想,那会很痛苦;人生的理想越高,就越痛苦。因为距离远,理想难或不能实现。师父也强调人不是不能有理想或梦想,但我们要通过行动去达成理想。
再来,我们一天二十四小时都有都在造业,都无时无刻有可能业相即时现前,所以我们不等业相现前才拜忏,有时间就去拜忏,我也发愿了天天拜忏。
普贤菩萨愿海
普贤菩萨的十大愿我甘心勤劳诵读与修持,因为我真的深深感动其中。师父说到成熟一切众生,则能成就自己的菩提根。我想我要劝导我家人了解佛教、佛法,明了因缘果报,还是我要先培养自己的德性,修足够的福报吧。我本身其实偶尔都会迷失自己的了,会忽略自己的生命的存在,做些对提升自己生命品质没关系的事。我应当发愿要精进、努力不懈怠才对。此外,我认同师父说我们修行人心量一定要扩大,面对家人的不了解或与家人意见不合时,我要多宽容他们。
聆听赞叹
我们聆听佛法,若真的信守其中的佛法,听完了后实践了,实践了后传达身边的其他人,那整个过程就是赞叹佛法、赞叹佛陀的功德。
旧业不消,新殃再来
我们修行人的问题通常都有自己认为自己对,当自己面对他人的不谅解或不合作,当下自己看不过眼,那其实就像师父说的业相现前了。我本身也常遇到,所以我学会了修习圆融道、学习怎么去拜忏。本身也有经历,遇到不如意的事后马上去拜忏,心里也舒服多了(因为边拜忏,边放下心中的执着),拜佛过后就感到自己没那么不愉快了。所以,我曾一时体验到拜忏的好处。为了理事无碍,每天拜忏都值得。

感恩!


【改变赖床的习惯,就会有时间拜108拜,持之以恒,你一定会有所不同!】

2016年10月17日星期一

韪衡《十大愿王11》心得报告

祝福您。 师父再次劝导我们如果行华藏工程,建议父母亲多在自己家庭行华藏工程,跟孩子做朋友而不是做不好的榜样。我们修行人不要常走大脑取向模式。只因生命没有什么道理存在,而是真理。这句不明白。还有就是这集里面师父劝说家长本身不应常对孩子讲自己的道理,是无效的,我本身不太明白?求助教或师父讲解。感恩!
我曾听说发菩提心是无上的,自身有发菩提心的人都伟大,有着度脱众生离苦得乐的伟大发愿。但是,我曾听闻其他地方的讲师比喻过,发菩提心前是否认真想过了?他比喻行发菩提心、菩萨道的人就好像没在一个宇宙出现到灭亡期间投入一颗绿豆进入一个大空间一样。等到度完了众生,修行有了证果才可成佛。所以,在这里我听到海云继梦法师劝导我们发菩提心,要像观世音菩萨一样救度众生。
师父提到我们人都用大脑去推理与用知识去了解、分辨事情,都喜欢在争自己是对的、否定别人的,争来争去。其实,师父说的有道理,娑婆世界的众生其实都对,没有人愿意做错。
对于本身自信方面,我其实是缺乏自信、也对别人没自信的人。
我深深体会到在日常生活中抱着对自己的信心是很重要的,那份信心可以让我去对每一件新鲜事挑战。我们的生命中有太多的的无奈、恐惧、担忧等等,都是因为对自己没信心。所以,我想我为了成长,应该要对自己有信心去做,做错了就吸取教训,而不是灰心。就是因为做错了,才有机会改正。我常害怕失败,所以有时没信心尝试新的东西。重拾生命中的信心是很重要的,那生活才是多姿多彩。
师父提到菩萨道不是直接的,它不像人天道。菩萨道是采取迂回的方法度脱众生;人天道是直接帮助众生的。为何呢?因为为了平等。师父举例说,比如一伙人在船上,船上很颠簸,摇啊摇的,每个人都人心惶惶。这是菩萨出现不是安抚每一个,使他们不害怕,菩萨是让那艘船不再摇晃。所以,我看到菩萨是让整体的问题根治,因为当时船上的人心慌就只是因为船很摇晃、颠簸。
“以大悲心随众生故”这段,大悲心升起了,才能真正升起菩提心,因为要本着对众生的怜爱。把众生受的苦,看做自己也在受着这样的苦。师父说我们的社会其实有很多的大修行人,他们在完善地确立一个完善地制度,就好像生命花园里头灿烂的生命花朵,但我们很多人看不到?所以我要继续去发觉了。伟大的修行人都在做着启发众生觉醒的工作。
普皆回向
师父提到这个法界其实只有一个生命体,在里头的每一个生命息息相关,所以里头的生命活的灿烂又有生命力,那就会影响周遭的生命也获得灿烂又有生命力。所以,要让自己活的灿烂又有生命力。
修行绝对没有副作用,只有向上的成长。
再回到发菩提心这里,看众生受着种种的苦,心中发心要为他们代受所受的苦,好慈悲的想法。就像佛陀一样,为了生命的解脱,在之前生生世世中发了菩提心要度脱众生走向涅槃。
但关键是我们如果能做到那样为众生,当众生的苦暂时没了,也要看他们会不会继续在造业,再继续造业的话,我们就用错了方法。因为我们为他们代受苦果,他们并没反省之意,反而下次再造恶业。那这是不是滥慈悲的下场?



【师父劝说家长本身不应常对孩子讲自己的道理,是无效的,我认为孩子可能会排斥,跟家长的关系反而不好。发菩提心没有说一定要等到度完了众生,修行有了证果才可成佛,这是看个人的愿。众生的苦我们是代他受不了,众生的福我们也代他享不了。但是,我们可以帮他纾解、可以帮他找出问题的核心和根源在哪里,然后从根源上帮他改进,如果他又再继续造恶业,他自己又继续受苦了,你又耐心的劝导他,希望有一天他真能悔改,这不是滥慈悲。】

2016年9月27日星期二

韪衡《十大愿王10》心得报告

祝福您。这集的师父开示,前面师父提到很多人不是真正见到佛,而是见到的是假的,比如佛画像,佛塑像等等。而真正的佛是化生的,化生是四种生命诞生方式中(卵生、胎生、湿生、化生)是最多数量的;而我胎生的就是最少的,证明人道众生真的难得有。

真实的境界我们没捕捉到,我们通常就被自己的意识形态控制了。往往我都是用“自我”出发,结果通常就是得到烦恼,现在开始就试试发个小的菩提心吧,不把其他的人或动物看做是不相干的。
师父强调我们修行人的生活是美好的,我非常认同,因为当烦恼、逆境来临时,我如果有警觉性的话,那就可以看到自己烦恼的真实以及想想如何面对那个逆境。
有的人看事情都是太理性了,没点感性的,看东西都没看是有生命感的。师父强调我们做人要看有请与无情的要有生命感,好端端的一个人那才可以活的灿烂。
我知道了拜忏很重要,是天天的功课来的。通常每一天都有可能发生人家对我不公、不尊重的事,但是我要知道那是逆境也是业相现前了。如果时间允许就去拜忏,不拖延。

看到别做一尘的善事(一点点的功德),都要随喜赞叹。师父的例子是别人说一千句话,我就拿其中一句话有用的,那是向阳光、向善的。修行人就是被别人讲到自己的缺点时,虚心接受,不是马上起嗔心。有时,我们人生都走错方向了,走到鬼道去了或去到了地狱道。我们要多多学习去看自己不喜欢的人(仇人、敌人)的好处或优点,不去看他们的缺点,这是改变自己命运的方法。人生有很多不如意,我们要向善、向阳光。

恒顺众生
承事供养  = 随喜功德
师父提到对父母、对师长、对阿罗汉、对如来等无有异做种种供养,真是无缘大慈、同体大悲啊!我们的心量要扩大,要无边的展开扩大。
听师父说我们恒顺众缘合和而生其“心”,这个心就是要导引众生发菩提心出离三界。我们修行人如果发了出离心,那往后就去摸索、做供养、走资粮道,对众生是平等饶益一切众生的。发菩提心,是不用“我”出发的,用“我”去做就会造成问题了,因为都是大脑的意识形态在作祟。我们人通常都会分辨远近亲疏。
对于恒顺众生,基本上我了解的是师父提到我们修行人如果要恒顺众生当下就是去做,不去多问缘由。恒顺众生就是恒顺供养诸佛,令众生欢喜就是令如来欢喜。但是,我们做恒顺众生之前,要了解(是带有疑情吗?)去辨别是否对得起因果、对得起三宝、对得起众生吗?

“众生中有如来,如来中有众生”,师父的例子是如来看众生就是看到自身身上有癌细胞,自身有癌细胞但是又不去除灭他们,而是改变他们、改善他们。我们要做对得起法身的事。

普贤菩萨十大愿中前九大大愿即是大悲心的变现,礼敬诸佛、称赞如来是本体来的。

问题:从佛来看,法界就是法身,法身等于法界。这句是不是说如来、菩萨等看一切众生像是看自己一样,没分其他个体众生与自己?  

佛菩萨看一切众生都是平等的,所以没有对立。

2016年9月13日星期二

韪衡《十大愿王09》心得报告

祝福您。这集的师父开示,前半部讲的是请转法论和请佛住世。师父强调我们须透过媒介来歌颂诸佛菩萨圣德名号的功德。
因为佛与法相通,请佛住世即是请法住世。师父提到的例子,比如印经就要印好看的,不是三两张纸夹一下就可以了,那不好看也不会吸引人来看。而多布施体力、钱财去印经书或帮助印经会印经本就是挂住广修供养的机会。我本身曾经有捐一点钱去家乡的佛教会,以母亲的名义去做印经本,间中带有求,祈求这份功德可以让家人的身体更加健康与平安。我这份供养基本上都有发心筹钱印经书,但是是为了某些功德利益而求,我想应该都是求得有漏福报吧。
聆听佛经即是读经,因为都是有听到佛经,这说法我曾听过。经过师父的开示,我更加确立了。请佛住世即是首先听经,聆听地去听师父、善知识开示佛经内容。而我们在家居士也应做到把佛法留住世间的、饶益众生的义务。
师父提到我们众生的生命的觉醒有六个:从人生、人性和生命三个部分细谈即是:价值、意义、存在、真相、目标和奋斗的方向。其中价值、意义、存在是三个辅行。我们在提升生命的品质当中有障碍,就要去拜忏,从而得到福报以继续修行。

普贤菩萨第八大愿“常随佛学”
娑婆世界有尊毗卢遮那如来,祂的圣号是出现大乘的《华严经》中。师父强调一佛乘的修法,与《华严经》中可寻到。一佛乘的出现是《华严经》出现之后的时代,是提出修圆融道的。《华严经》中讲的毗卢遮那佛的说法,而并非着娑婆的教主释迦牟尼佛。但是,我们别把《华严经》看错是不如法的经典,只是它随后出现的,讲的是娑婆时代某时出现的教主毗卢遮那佛的教法。往后的密教经典分为文殊师利菩萨系统的语业密教和普贤菩萨系统的身业密教;原来,华严三圣就毗卢遮那佛、文殊师利菩萨和普贤菩萨。语业密教就是我们说的一般的密叫。到了这里,我不明白为何师父把修行人分成一等人和二等人?一等人即是可以继续往直前修学过的佛法从新修学一遍,但是是否会继续停留原地不会进一步提升吗?我们难道不可以看成是打好基础吗?那二等人真的就是原地踏步没的进一步提升吗?

《大藏经》的由来原来得来不易,是宋朝某位比求尼用尽家产与徒弟一起刻板印制的,最后那位弟子要自断手臂去感动一位员外而得到员外的资金补助,才得以完成《大藏经》的刻板印制。从这个典故,我们可以了解到,我们现在看到的、随手可得的佛教经典,都是古人以种种的毅力与发心,花了很多心思去编制而成,甚至牺牲了生命都可能换来我们现在的佛教经典。感恩祖师大德的大恩德!

师父提到我们的教主释迦佛,即是我们娑婆世界的法身佛,祂初发心以后精进不退,得以最终成就涅槃。但是涅槃并非死亡,而是解脱了生死轮回。

修行波罗蜜是以精进为工具;修圆融道是以忏悔为工具。修学圆融道主要是称赞、礼敬诸佛菩萨的圣德名号的行法。常随佛学即是指跟着佛陀走,那我有没有跟着佛陀的步伐走呢?师父就叫我看自己遭遇境界来时,我们怎么的心境去处理。就可以看出自己的修行程度。

师父提醒我们佛教徒不可以自视甚高地去对待其他宗教。如果我们抱着看不起其他宗教的态度,那就是对佛陀的教法违背,犹如打佛陀耳光、踢佛陀(师父的形容蛮有趣的)。我们不做狐假虎威的佛教徒,不以佛陀的威名去排斥其他宗教的教法。因为其他宗教是如法的,我们去排斥他们,我们就比他们更加不如法。师父说学华严行法的人,要先学好心量,对外要懂得接纳其他不同的宗教,而对内《华严经》修学的修行人不把汉传佛教的其他七大宗派看作是低等的;所以,修行人要更加的谦卑与自重。

感恩!  


二等人如果善根够,又遇到贵人指点,也会继续上进的。一等人修行遇到障碍时,也会有贵人出现,让他继续上进。

2016年8月16日星期二

韪衡《十大愿王08》心得报告

祝福您。师父强调我们谈到诚心忏悔后不复造,跟恒住净戒一切功同等功德。刚开始师父提到Mahayana不是大乘的意思,而是真理的意思。是因为我们的脑筋都是用copy的。我们人都用大脑做记录影像。真理不是讲对或错的,是宇宙运行的法则。佛法是宇宙运作的真理。我了解到要做真忏悔,心量就要打开。很多时候,我发愿忏悔了,但是过后又犯错,比如骂人后觉得很不对,但是求了忏悔后还是没忆念起自己的忏悔。很多时候,我觉得我想得对,但是其实是在真理那里指的是不对的。师父劝我们如果想不通一些事,我们最好的选择去拜忏就好了!我遇到人际关系不好或人事问题后,就去拜忏后也觉得比较轻松。“礼佛一拜,罪灭恒河沙”。我想学习以后不争论你我他对错了,当下我停止说一切话做争论,去拜忏就是了,那都是往昔造下的恶缘,因缘成熟才在当下有争论的。我听了师父开始说了另外一个好Point: 不看别人的问题,只看回自己的问题。恒住净戒意思是忏悔至业清净,业就清了。我们要养成拒绝烦恼的DNA,拒绝导致烦恼的DNA

“随喜功德”
师父去台湾某位总统的支持率做例子,他有15八仙的支持率,意思就是他有15%的功德在,而当下大家该做的是随喜功德,为他回向,修行人不看别人的缺点。我要学习多看别人的长处,少看别人的缺点与不足,因为我也不是完美的人。师父强调只要有生命的,一定有功德。我们做人(尤其是修行人) 要有人生光明面的基本看法,不要讲衰头衰尾,要有充满生命的生命意志。“舍一切头目手足,一切难行苦行,圆满种种波罗蜜门”。其中的舍是布施,是六度波罗蜜的第一个,师父强调布施为本,持戒为相,忍辱为用。我们要多布施就是培养自性善根的方法。

师父提醒我们要对别人的不对,自己虽然知道别人不对,就要多包容要原谅。听了师父这么讲,我发觉自己很多时候没法克服自己的设的障碍,其实没什么大不了的,就是自己跨不过去。一次克服不了,那就永远无法克服了。学着克服自己,降服自己的心。

从影片中我第一次听到什么是方便波罗蜜,方便即是圆融,佛法不是硬邦邦的,不违背佛教的宗旨的。佛法最根本就是启发众生的觉性!

“转妙法轮”对我来说也是一个新词汇。师父提醒我们请法师去弘法,不是要法师讲我们喜欢听的,而是要法师应当时大众需要而给众生开示我们要做到真诚地请转法论,不是因为自己遇到问题才去请法师开示应对自己问题的佛法。要的是法师迎合大众的需要而弘法,不为自己的私利而请法师开示。有三点条件请转法轮:有善知识、法门、有地方可以弘法。

感恩!  


不管有没有遇到问题,把拜佛养成日常定课,烦恼和业障就会更快消除

2016年7月31日星期日

韪衡《十大愿王07》心得报告

看了这集的师父开示影片,主要是讲普贤第四大愿忏悔业障的内容。刚开始我不明白什么是大寮。师父提到很多人尽力了做一件事(比如修行),但是没有真正的开悟的,尽力但是未必得力。 “礼佛一拜,罪灭河沙”,不是每个人都做得到,我相信几乎没有。师父提到关键是有没有法供养在其中;做供养也是要有疑情的,那很重要。
身语意业要掌握得到,更要掌握得好,其实对我来说真的很难做到,我在上佛学班时听闻佛法,心中欢喜;但是,通常出了佛学班后,遇到不如意的人事物就是开始烦恼来袭,身口意就是直接造业了。过后造了业就是开始后悔,开始埋怨自己为什么当初不理智思考该怎么做比较好处理情绪呢!现在我学佛、也听了师父讲了忏悔法门的殊胜,我要尽力做忏悔之余,还要守好身口意业。
虽然学佛是不太讲求形式化,但是也要有形式的,比如供养具就是形式。
从礼敬诸佛、称赞如来、广修供养一直做,心里就有正面力量了,就像盛开的花园、总总都有,都会出现。
修圆融道的人通常在两年都有成就,一般都行普贤菩萨前三大愿来检查自己的过失。师父说三年后保证就能脱胎换骨。修行期间就是不断地摸索、调整自己,把修行的要素抓住。
假设我的人格真的没问题,习气没这么重的话,我用真诚地心礼敬诸佛、称赞如来的功德与法(佛法的弘传与其功德)、又以真诚心借供养具做供养,那我就真的很有信心去修行了。基本上,身为一个佛弟子不就是要做到这三件最根本的举动吗?我学习到不管对人、对佛或对任何的众生都要真心、真诚以待。
结界工程与华藏工程的重要性,听了师父强调它们的重要性。有些人因为认为自己的人格不好,拿善根不具足做借口,就停顿不去做华藏工程。我们透过聆听、欣赏、接受去修正自己的行为,学习怎么去了解别人为什么这么说话的,这么表达想法的。师父强调在家都要推动华藏工程,籍由这样而改善家庭问题。
贪嗔痴本身是业,身口意其实媒介,业是随身的,到哪里都是带业在身的;造成烦恼的相的背后因是业,业不是那个相,间中也有条件(缘)的促成而导致业相现前,到那时要赶紧做忏悔。
我本身在学佛前就是都以贪嗔痴三毒去处理事情,学佛后听闻佛法才自知自己都在为身边的亲人、朋友带来烦恼。师父说的,很多人都造恶性循环,用贪嗔痴做推动力产生负面的(垃圾)往身边人倾倒,结果是身边的人(如果不懂得控制情绪的)就开始生气了、对我不满甚至怀恨在心。当然,我父母都是受我的气最多,当然不会对自己的子女怀恨在心。现在我回想起来,我都很心痛父母这么面对不孝的我。我学佛后一定要有所不同!

感恩!  

百善孝为先,学佛后就要修正坏习气,不再让父母生气,进一步让父母看到自己学佛后有所不同,才能感化父母也来学佛,这才是大孝!

2016年7月19日星期二

韪衡《十大愿王06》心得报告

祝福您。
这集开头提到“善男子,如前供养无量功德,比法供养一念功德后,百分不及一,千分不及一,百千俱祇那由他分,迦罗分,算分,数分,喻分,优婆尼沙陀分亦不及一,何以故,以诸如来尊重法故,以如说修行出生诸佛故,若诸菩萨行法供养,则得成就供养如来,如是修行是真供养故。”由此看来,法供养无上的,诸佛菩萨们在成佛前都非常重视法供养。要打破惯性的思维,惯性的思维模式,不做招致有漏福报的事。我们修行人做供养,心一定要到。透过供养具的材质内容来视我们的法供养的真诚心。供养是殊胜的,供养可以培养自性善根,我想是可以培养我们的恭敬心与谦卑。师父提醒我们在末法时期是要注意不让供养的心境与供养具拆开了。此外,我了解到佛经经文都是伟大且有佛对众生的苦难的念念不忘;经文里的每一个字功德都非常大,因为经文中有佛陀对我们的叮咛、嘱咐,是佛陀希望我们的众生能够了悟;佛陀真切的付托我们修行人。所以,不管我们的贫富贵贱,都应该来听闻佛法,才有功德。师父强调出家人接受供养是一种信托,帮人管理,而不去计较供养的东西是否贵重。
我听师父说佛经中没有讲团结这个词,是讲和合,如此佛教才兴盛至今的原因。我听后真的认同啊,没有说到团结这个,而是强调一个团体的和合才是重要,我想不是只有僧团需要六和敬,居士组成的团体也需要。
香禾老人用厕所除臭的卫生香每日供养(佛)与他吃饭时沾点饭供养一下佛的典故。他的真诚心供养佛菩萨才是背后的道理,而非是看重媒介供养具是否是上上品的檀香或其他品质好的香以及不看重用佳肴供佛。当然,现在我们的生活比较好的话,我会用丰盛一点的素食供养佛菩萨。
有意识形态,就有执着。我们不要有意识形态,就是我执,但要看清真相。现今的社会接受我们人人跟着那种意识形态去走,我理解是因为我们这是世间,凡夫的世间。但是,如果我们不跟着这个意识形态,我们去坚持做跟这个意识形态相反的某些事情,那可能这个社会会看成是一种叛逆现象,是要付出大的代价。而师父说了,我们众多的修行人都还有意识形态,比如十亿个修行人中就只有一个跟持有与意识形态相反的修行者。
要有生命感,不要死气沉沉,我学会要多微笑,发自内心的真诚微笑,不单是嘴角翘起来罢了。
别人讲的东西,我听得懂,重要的是一定要做到。懂不代表就是解脱,如果要解脱生死,一定要去做到。学“阿难尊者”行布施,别人要什么,就给什么。
我们是准法身,不是等法身,是在等待boarding登上成为法身大士的时机的。等法身拜忏是未来忏除业障,不是真的忏除干净而是挪开而已;只有等到自己进入一流后,就可以忏除业障。
所以,做法供养是别想太多东西,真诚心与恒久心最重要。
问题:
体相用的例子来了,有点乱,不明白。例子: 布施是体、持戒是相、忍辱是用,三个又可以对调的。 ??
什么是触功德现象?
一佛乘的法义是很广的。何谓一佛乘?

感恩!


【问题在行愿茶会都已解答,就不在此解释了。明白了供养可以培养自性善根,就去实践吧!】

2016年6月30日星期四

韪衡《十大愿王05》心得报告

继普贤菩萨第一愿礼敬诸佛、第二愿称赞如来后,第三愿就是广修供养。佛说供养三宝就是世间无上福田,给予人人修福报的福田。我本身在金宝这里都有做供僧,每逢星期五地摩道场的Bhante 们都在旧街场托钵。我每次供养时心中都是欢喜的,不计较价钱也不跟小贩讨价还价。但是我会心中带有所“求”,其实算是求福报,心中都暗自希望自己今生来世都不愁衣食住行。当然,我供僧最常想的是我供养的食物能不能给Bhante方便,所以大多是供养水果,蛋糕,面包等等。供僧完后心里都欢喜,之前听说的做善事时的前善,中善,后亦善。

上妙供诸供养具
原来师父一直强调我们做供养时,尤其是供佛时要注意的那颗“心”。师父提到上妙供养就是最好的供养。例如:我们可以真心地去欣赏佛前的香炉或都常常准备供养的东西在佛前,如果我本身不是边境生活挣扎的人的话,就会天天供养佛宝。所以我们应真心供养三宝,真诚即是上妙。供养佛宝的供养品其实媒介来的,是什么便宜或贵的东西都不重要,因为它们就只是媒介而已,那颗真诚的心意才是重点。我想下次我买的日用品,轻便的话都可以考虑拿去供佛,是真心的供佛,以便训练用心。偶尔去佛堂绕绕佛堂的大雄宝殿是心系正念也是真心供养,我发愿会常常护持道场。此外,修心也是随时随地的,不拿忙做借口,因为忙人其实时间最多,我要多做好时间管理。

师父强调修行是一步一步的,要修福报就是常常拜忏。只有忏悔就可以忏除现在未来的罪障,不要等到业相现前时再来拜忏,而是天天的功课。诸供养中,法供养是最殊胜,没错!但是,我们如果只做法供养的话,不是最圆满的;而我们做任何的供养时,要有疑情,就是要时时问问自己的供养是否如法。我了解法供养在哪?就是通过供养品为媒介时那个仪式,省察自己的心是否真诚。原来人讲经说法、介绍佛法不是法供养,而是在称赞如来。的确!佛法都是觉悟的圣者发现的,所以我们佛弟子帮忙弘扬即是歌颂他们的功德一样。

总结:法供养是自我检验、自我勘察的机会。

感恩!

【讲经说法是法供养,引《维摩诘经》的解说:

即时月盖王子行诣药王如来,稽首佛足,却住一面,白佛言:‘世尊,诸供养中,法供养胜。云何名为法之供养?’

佛言:‘善男子,法供养者,诸佛所说深经,一切世间难信难受,微妙难见,清净无染。。。若闻如是等经,信解、受持、读诵,以方便力为诸众生分别解说,显示分明,守护法故,是名法之供养。

引《普贤行愿品》对法供养的解说:
善男子!诸供养中,法供养最。所谓如说修行供养,利益众生供养,摄受众生供养,代众生苦供养,勤修善根供养,不舍菩萨业供养,不离菩提心供养。


如能做到七支供养中任何一种,就是法供养,其中不舍菩萨业供养是指菩萨对于弘法利生之事,念念不舍,因为菩萨是以‘利生为事业,弘法是家务’,所以弘法是法供养。】

韪衡《十大愿王04》心得报告

祝福您。连接第八集谈到的“理、事、用”,这叫体相用。而最关键的就是在用上面,“用”我们不会用,那理事我们就分不清了。
1.师父用他本身的经历做例子,他曾经开车时抛锚了,叫了拖车员,而被拖车员无理的收取高昂的费用。原因是我们有些差劲凡夫没学佛,没听闻佛法,所以造恶业了,自己本身都不知道。看回来,我们众生造业,身业、口业、意业三业都有起因的;相信我的理解就是如师父的说法一致,即是从缘起的角度去看。就拿这拖车员无理的收高昂费用来做例子,其实他本身还不是想多赚点钱,师父强调这并没有错的,但是还是有在造业。所以,事物发生的背景即是我们造业的地方。如实看待这“用心多赚点钱”,其实是错用心得例子。现今繁忙的生活中,我们大部分的人都是生存在边缘挣扎的人,是痛苦的人生。而众生的惯性就是造业的因;凡夫(不知是否包括标准与差劲凡夫)都是用心造业的人。
2.如来是自性。一一佛菩萨海会围绕的情景,一般世俗凡夫都认为是在做功德的。但其中也包括有在造业的众生在里头,比如人中的“八卦宗”。其实,佛法并没有指出什么是对或不对的,佛法是讲和合、讲怎么去把发生圆融地;
3.凡夫不懂得怎么礼敬诸佛与称赞如来。准法身要随喜赞叹别人的功德与做的善事,要学习去多看别人的正面,不去看负面的;要学习谈别人的正面事,不谈别人的负面事。我们用世间心去试着解决事,那就糟糕了。那基本上我们能做到的话,就不再结恶缘,是结善缘了。
4.密法。包括了图象密法、真实密法与音声密法。大部分人都是修“图象密法”;而真实密法是指从真实面的特质去看事物,即是佛教指的三摩地,是看得到事物真实相。娑婆世界的众生带着娑婆世界的习气,我们娑婆世间的众生都以烦恼看这世间的人、事、物。师父的例子,极乐世界与娑婆世界本就是格格不入,哪我们娑婆世界的众生怎么以我们的习气到达极乐世界呢?根本不可能。
5.辨才天女即是九天玄女,生活在色界天的阿伽尼沙陀的天人(是密法中说的报身佛转法轮的地方),那里的天人有微妙的舌根。我们人道众生都有舌根,但是从工业革命开始,我们的语言沟通是变得笨拙了,现今我们的理论、词汇越多,我们形容人事物越不够美好。佛的功德海,我们众生无法赞叹完,就如一滴水从空中坠落,与坠落过程中所蒸发的水汽即是我们赞叹佛功德的赞语。而师父提到,佛的最大功德即是涅槃,涅槃即是我们学佛的核心目标。真正的对佛的称扬赞叹是我们修行人去如知而行,如行而知。赞佛就是认知佛法是生命的指南针。
称赞如来的功德比礼敬诸佛的范围来得大与广。


【往生极乐的条件是信、愿、行,依阿弥陀佛的愿力,凡夫虽然习气未消,还是可以带业往生,继续在净土修行。】

2016年6月24日星期五

韪衡《十大愿王03》心得报告

祝福您。感恩海云继梦法师不断地提醒我们修行人要念念都踏实。于录影片中,师父用了水饺做例子,水饺包着烫的内陷,人一吞下肚,内陷化开来了就内脏就受伤了。这个例子就把烫的内陷比作人造的恶业,饺子皮厚厚的就是福报,等福报(饺子皮)被耗尽了,恶业就因缘一聚足,业力现前,人就受报了。
修行圆融道,是首先从标准凡夫开始,有了发心与正确目标,才称得上是标准行者,进而才可以慢慢修行入成为圣者。
师父提到关于我们有些人要知道什么是虚空?三界?轮回?法身?菩提心?但是,很多人连解脱生死都不明了,怎么去谈前面的种种的种种?
从师父的开示,我还第一次听到原来我们六道众生不单在六道中依着我们的业报受生,还有在三世(过去、现在、未来)的轮回。我的了解不深,大概师父的例子说明一个人如果对自己怎么的想象西方极乐世界的“幻想”,往生后就是去到自己想象的那种地方。但是,那个人可能是轮回到过去的。还有一点就是,我们所说的三世(过去、现在、未来)是在同一个时间线上的。
我对“理事”那部分有感触, “理事要圆融,理事要无碍”;争执不是为对或不对的事,是看我们怎么去圆融地解决。遇到争执,若别人明明讲错或做错却得到别人的支持,是因为他有福报。没关系!以后我遇到这情况,我就去拜忏,那才是修出福报的好办法。
师父教我们怎么算108拜佛的方法?其实我不明白2页就是一拜的意思。
永恒在当下的一念,师父说当下就是永恒,当下就是快乐;“永恒住在瞬间里”,踏踏实实地去做,念念踏实,修行就是做到哪改到哪。我理解当下的一念很重要,当下的念头就是影响我们未来的关键。所以,修行人的想法很单纯的,念念踏实就是了,当下去做自己应该做的就是了。
“佛”,即是觉悟的人,看一切众生都是觉悟的。众生是众缘合和而生的;佛看一切众生皆是佛,因为众生皆有佛性。

我个人其实不喜欢人谈八卦。而师父劝诫我们有修行的标准行者远离“八卦宗”啊;不谈别人的私事,因为别人的私事是别人的,别人的因缘也是别人的,我们不可能造别人的因缘,受别人的果报。我们标准行者该走成为行者、圣者恶的道路!不做凡夫的事,不走凡夫每每用的大脑取向模式。
师父以冒险家做比喻,冒险家都是向未知的地方去探险。我们行者也是,我们向着未知的地方去,未知就变成已知,接着再继续去更远的未知地方探索,慢慢扩展出去。感恩师父的告诫,真正迈向未知的人,踏踏实实去活的很扎实。


【你从开示中了解了一些修行的概念,就要去实践,例如遇到争执,不论是不是你的错,都去拜忏,再与大家分享心得。】

2016年5月16日星期一

余韪衡《十大愿王01》心得报告

韪衡行者祝福您。我因为在49日当天因为我大学的毕业论文需要做最后的更改,所以错失了机会参与第一次的开课礼。刚开始在准备报名行愿茶会前,我心中其实很犹豫不决,因为要参与行愿茶会,是最好每一堂课都出席。这点对于在距离吉隆坡2个多小时火车车程的金宝来说很远一下。但是,最后我的求法心与之前的发心与发愿让我选择了来报名参加行愿茶会。决定的原因很单纯,就是为那颗不安定的心灵寻找一个安住点,即是指引正确道路的佛法明灯。
如传闻法师在最后不断地叮咛,也问我们大家关于能不能发愿做到不缺席每一次的行愿茶会与不拖延交上心得报告。我看着传闻法师慈悲的神情,心中默然已有了答案与鼓励的力量,就是我要试着发愿去每一次茶会,学习华藏工程。我要从自己开始做“有所不同”的自己,也推己及人,让更多的人也成为“有所不同”的人。
感恩!


【你有很强的求法之心,值得赞叹,愿你不忘初心,学习有所不同。】

余韪衡《十大愿王02》心得报告

祝福您。看了海云法师的十大愿王第七集,我深深地被师父的滔滔不绝的说法感动。我是凡夫,为何我是凡夫?我是怎么变成凡夫的?再者,我听师父说,凡夫也分成标准凡夫和差劲凡夫。我想我应该是介于这两种凡夫之间的凡夫。我下一步要做的事就是做一个标准凡夫,像师父说的一般的标准凡夫是懂得用大脑,会反省自己犯过的错误,有升起惭愧心的去做改过自新的事。比如一个标准凡夫看到普贤行愿,会想去了解什么是普贤行愿。普贤菩萨的十大愿很多学佛的人应该都听过,看过也都会记起来,但是有多少人会发每一个愿。 佛法是讲行动力的,不是知识性的,应该是弄清楚后去实际去行动。“如说而行,如行而说,如说修行的”;不是“如说而知,如知而说”。此外,法师也劝大家不走大脑取向模式,就是只有知道,停留在知识层面;相反的,而是走生命取向模式,付出实际的行动。海云师父提到学佛人要有资粮,才可行普贤行愿力!要一直做做做才有行愿力。曾听讲师授课是提到学佛人要修福又修慧才会细水长流地行佛陀教法,我相信师父的用意也是这样。 法师提到我们人有很多习气,不好的就会成为堕落地狱的因。比如说有些人喜欢做解释,解释是一种习气也是一种模式,也同时是地狱因。我常听很多善知识说过我们要活在当下,就把眼前的份内事做好,不必去想以后的事情。我曾遇到被人误会了,怎么解释对方都不停,不相信,当时心中很难过,听了师父开示后我想找到了方法了,就是随缘吧,我们能够做得就是观察当下的念头,不让情绪主宰理智。
师父在后来有提到圆融道和次第道的分别。根据师父的讲法,圆融道是不可思议的,一般人都可以修,都修得到的法。本身去踏踏实实地修行,念念踏实地去做好该做的事,别想未来如何。我本身就是喜欢在做着手头上的事,心里就在盘算着我做好后能得到的好处或收获。
最后,师父不断地强调要把握当下的这一念头,一定要掌握好,也该时时反省自己今天有没有踏实地去做。师父指出某些凡夫把念建立在空的虚妄中,今天过得“空”了,这一辈子都“空”过了,虚度了。不扎实的人就总是怀着理想,念念不扎实。
最后,我了解我们佛弟子要发愿,发愿在当下,而不是为未来发愿。这句话很受用:讲到做到才叫行者,讲到知道叫做学者。不是指学者不好,而是学者的身份不是脱离烦恼与轮回的人,要Walk the talk.
其实看了师父的开示提到说有理想好像不是好事,不鼓励我们有理想后,我心中有个疑问:“如果我们凡夫设了个理想,有正确的方向去实践,但过程中不留有过多的执着,那是不是可以接受呢?”


【有理想是可以的,有了理想之后就按步就班去做,而不是活在空想中,当下该怎么做,就去做,这样理想就会逐步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