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示标签为“4 林锦新”的博文。显示所有博文
显示标签为“4 林锦新”的博文。显示所有博文

2018年4月5日星期四

锦新《十大愿王06》心得报告


这一集比较印象深刻的是法师说到“不要有意识形态,但要清清楚楚”,乍听之下还想听懂了但又似懂非懂。法师说的应该就是清明心吧,时刻保持正确的处境,关系和操作。任何一个场合,状态都要清清楚楚。意识形态应该也就是说用大脑想吧。

担任了鹤鸣寺新春团拜的司仪后才真正听到“清明心”这词汇,保持清明心并非容易,往往还是会粗心,分心,忘这忘那的,要如何修才可以时时保持这清明心呢?

这一集让我留下不少的疑问,不知是什么障碍,看这集看了好几次,有时就是看不完,有时就是看着睡着了,也许需要再用清明心去在重看,答案就会浮现了。

【回到不知的心,就会有清明心,来参与公案禅吧!】

锦新《十大愿王13》心得报告


传闻法师在一开始的时候提到了释迦牟尼佛当初觉悟时想要入灭,因为有感众生难度,后来天王来请佛住世,佛陀才改变初衷,转法轮。这也是我一直在心里未解答的问题:佛陀既然是觉悟者,应当知晓众生根器不一,有难度的也必定有能得度的,为何选择入灭呢?

说到转法轮,其实在若干年前,自己有尝试设立一个传达正能量及佛法的网络电台,希望能够将正能量及佛法讯息传达给社会大众。后来由于只是一个人在搞,也面对一些问题,就这样暂时搁置了这个想法。后来认识了雪媛行者,聊起了这话题,这想法又蠢蠢欲动,我们就决定结合各自最后一个名字的音,誓言要设立第一个大马佛教电台“心愿FM”,应该是吧,哈哈!在大马似乎没有一个佛教电台所以就发心设立一个,透过这网络电台来传播佛法,提供一个听,写,看,创作及参与互动的平台让大家来修学佛法。其中一个节目就是会专访各法师,探讨佛法及请法师转法轮,让听众与法师互动。

同样的,依然会面对一些问题,比如播放歌曲的版权,管理网络电台,工等时间分配等,最大的问题,当然是经费咯,器材,网页等其实都需要经费,再来就是要找人帮忙处理这些大小事物,大家都这么忙了,还有谁愿意义务去帮忙呢?有时会想得太远,有时对自己的要求会很高,若搞起来了不久就维持不下去了那也不好。因为这样,心情变得起起落落,行动力也就弱了下来。

看了传闻法师的开示,算是又给我注入了一股能量加速去推动它,现在的想法是没有想太多,做就对了,有时间就做一点,同时也在招纳发心人士加入我们的行列。我把这想法写下来也就希望大家可以来敦促一下,护持一下,好让这个平台能够如愿设立起来。“心愿FM”,只要大家都有同样的心愿去推动他,一定能成事。

请佛住世,请转法轮。

但愿如此。

【有了推动力也要有策略。您会采取什么行动呢?】

2018年4月3日星期二

锦新《十大愿王12》心得报告


这一集讲到行动力,应如是知其实是应如是行。“佛教不是教我们懂,而是教我们去做”,这句话如当头棒喝。从第一集到现在,其实师父都在说着行动力,用头脑的逻辑推理去思考的话,无法真正去了解佛法。

我的确是一个较理性的人,做事都需要去思考,但也相信佛法有时候是不可说的,说了也很难明白,它也许是一种体会,一种“就是当下”的一种体会。在日常生活中,我也渐渐的从“为什么要这样做?”到“做就是了”及“该如何去做”,先认同佛陀说的还去做,然后要问的不是为什么要做而是如何去做。

师父提到的一个例子非常容易简单,我们经常喜欢问朋友“这食物好吃吗?”,就算朋友如何回答好吃与否也我们也永远无法体会食物的味道,只要一口吃下去就知道了,何必问太多?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好比美食节目,主持人形容美食的时候一般都只用几个词汇来形容,再多的词汇的比不上自己尝一口!

【你开始尝了吗?】

锦新《十大愿王11》心得报告


这一集提到家庭华藏工程,法师说家庭成员是生命的一体,不能用大脑去解决问题,家也不是讲道理的地方。世间法还是需要用大脑的记忆与推理去解决问题,生命课题就不行了。还未有自己的家庭,未知华藏工程是否行得通,但是已经和伴侣用这样的方式来聆听对方的想法与心情,觉得还不错,只要细心聆听及去体会,不用伤害的言语去回应对方,那这样的沟通方式能带来良好的效果。

师父也提到要平等去度众生,不该有选择性。这也解除了我一直以来存有的疑问。我一直认为,家人是最靠近我们的,所以我们应该先度他们,但是往往家人是最难度的,家里也只有我一个人真正学佛。我想如果家人都度不到,更不用说去度别人。听了法师的讲解,度众生不应该分秩序,该随顺因缘,有任何机会与大众分享佛法时都应该去做。佛陀也不能度无缘之人,何况是我呢!

法师也提到大悲与小悲的分别,没有从根源去帮人解决问题的帮忙其实只是小菩萨的行为,大菩萨一般都是用迂回的方式帮人而人们往往是看也感觉不到的。这也让我去深思助人的方式及心态。如果帮了对方却不能启发对方的话,那么就会变成帮倒忙了。

【助人不是用深思,而是用行动。先行后知。】

锦新《十大愿王09》心得报告


一直有一个疑问,为什么一个国家或联合国要在某个日子订下某某全民共庆的日子,比如父亲节、母亲节、环保日等等?难道就只有那一天才庆祝吗?如果每天都该庆祝的话,那又何必设定一个节日?

法师在这一集提到佛菩萨的日子,比如佛诞等等,其实是让我们随顺功德,我们在每天忙碌的日子,如果没有设定一个节日的话,也许我们就不会去庆祝了。有了佛菩萨的诞辰日子等,好让我们至少有一天能随顺功德,透过这个媒介(节日)来赞叹佛菩萨。

师父也提到了如何请佛住世,其实是请佛法住世,不是请哪个谁住世,不然就演变成执着于那个人了。请佛住世其中一个行为就是助印佛经,让佛法继续流传下去,我在马来西亚似乎很少遇到寺庙等要筹钱印经,有时要捐助寺庙又不懂到底负责人会如何运用那笔捐款?心里总还是有些不安,于是就打消了捐助的念头,因为曾经听闻就有人假借寺庙之名来筹款,过后占为己有。当然,如果知道该寺院或团体是推广正信佛教的,我还是会毫不犹豫的捐助的。

另外,师父也提醒我们,身为佛教徒不要有排他性。的确,当我认识佛教的时候,认为佛教是究竟的,而其他宗教并不究竟,心里确实有高低之分。师父说只要能启发众生生命开悟的我们都随学,因为自己现在也还不究竟。我也看过法师寺庙的房间里放有其他宗教的经典及雕像,这凸显了佛教的包容性,不但不排他,而且还给予尊敬,这一集法师的开示令我对佛教的包容性更为赞叹!

【来加入护法会吧!】

2018年1月6日星期六

锦新《十大愿王10》心得报告


这一集讲到恒顺众生,一直以来就有个疑问,恒顺众生指的是完全随顺别人的意愿吗?别人想做什么我们都只赞成或支持吗?师父说到其实恒顺众生是要能启发他人,让对方觉醒的,我深思了这一句话。
日常生活中,有些时候亲人朋友都会做一些不如我意的事情,我该成全他们还是放下自我?听了师父的开示,我想如果对方做的事是导人向善的,我就应该放下自我去支持让他们无后顾之忧,更有心力去做认为对的事吧!
恒顺众生并非是一种纵容,而是一种豁达,一种鼓励,也是一种去除我执的修行方法。但愿新的一年自己能有这种阔度来恒顺众生。

【发菩提心吧!】


2017年12月16日星期六

锦新《十大愿王08》心得报告


这一集讲到忏悔,也是我一直以来存有很多疑问的,怎样才算真正的忏悔?忏悔后就一定能消业吗?法师说了忏悔或拜忏是感性的,不能用理性来想,拜忏不是错了才拜,如果人际关系遇到不顺利的地方也可以拜,过后就会有改变,会有很多人替自己着想。但是如果我们拜忏的目的就是希望自己变得更顺利,会有很多人来替自己着想,那么这种拜忏的目的是不是错了呢?

刚从印度朝圣回来,去了佛陀出世及涅磐之地,还有佛陀45年来走过的地方,令我感动。佛陀涅槃前说了最后一次开示-遗教经,佛陀说他走后,弟子要依法不依人,他在世时已经度化了该度的人,他走了和在世也没有差别了。

佛陀时代误信外道的杀人魔鸯掘摩罗都能因诚心忏悔而证悟,这说明了只要依循佛陀教法去休学,我们还是能够有证悟的一天而佛陀的教法如今已写入经典,而经典又由法师来传授,所以我会继续亲近善知识以多闻佛陀正法来修行。

来了鹤鸣禅寺才真正懂得108拜的拜忏方式,之前是用英文版的拜忏文,后来自己录制了中文版的录影,希望让喜欢中文版的大众也可以去拜。自己也会多拜忏,没有太多的想法,就只是知道自己多生以来一定罪业深重,向所有我伤害过的人忏悔,祈求原谅,同时也愿我可以原谅任何过往及现在伤害过我的人。

【人都会着相,希望自己拜忏后一切顺利。从拜忏的过程里问自己这样拜对吗?一直这样问下去,有一天你就会知道对不对。】

2017年11月12日星期日

锦新《十大愿王07》心得


这集提到了华藏工程,特别是在家里可以实行,我也尝试和朋友进行过华藏工程,虽然次数不多,但至少能给双方一个聆听,欣赏和接纳的空间和机会。有必要时可以再进行。一般的我在听别人说话时,如果有了自己的想法都会要马上讲出来不然就会忘记了,但也因这样就打断了对方的说话,所以这华藏工程的确有助于我去学习聆听和接纳。

提到了贪嗔痴,这三毒是人与生俱来的。而我们从小到大都在造业,师父说得好,英俊和丑八怪都一样会造业,帅丑没关系,只要心里头没有贪嗔痴就可以了。

如果说只要身语意发起的贪嗔痴让别人感到受伤的就要下地狱,那么自己不懂要下几万次了吧?呵呵。所以师父说要赶快忏悔,有时在那环境下也许是逼不得已,但过后需改过,不能成为一个藉口。

之前学会了108拜,照着英文短片拜108次,后来觉得有人可能比较喜欢听中文的,所以和另一位行者制作了中文版的108拜短片,除了自己可以拜也让别人可以用。

但愿透过这样的忏悔来提升自己的生命品质。

【很好,继续忏悔发愿。在提升自己生命品质之余,也要影响身边的人一起发愿行愿忏悔、提升生命品质。】

2017年9月29日星期五

锦新《十大愿王05》心得报告

这一集让我接收到了“行动力”的重要。当我参与了两个阶段的行者培训营后已经感受到了“行动力”所带来的力量和成果。法师说要去做了才会有感受,才是拿来印证的地方。感受对不对牵涉到做得对不对,到时再来调整。有时我们会分析得很多,但法师说大脑的定义是多余的,比如炒菜要加油,辣椒等都是对的呀,只要尽管去做了,菜好不好吃,煮了出来才知道。

法师很多部分谈到了“供养”,以前对“供养”确实抱着疑情,佛陀又不会吃掉我们供的水果,也不会拿供的衣服来穿。供养不就是要让信徒关照自己的心吗?法师提及的一切以“真心”最为重要,依自己能力来挑选供品。真心就好,不在乎东西多少。

供养佛菩萨与布施别人一样,给别人的东西一定是对方要的而不是自己不要了,要丢了所以随便捐给别人,也不只对方需不需要。这点我该紧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有时我会听到一些人说“哎呀,心好就好,不用吃素”、“心好就好,不用买什么供品”、“心好就好,不用……”,但是法师说别来这一套,供品是媒介,我们还是需要透过媒介来真心的供养佛菩萨。

而在挑供品时其实供养心就已经出来了,买供品时有没有太计较呢?选供品时是不是选美那么好的,反正佛菩萨也用不着?法师这么一说让深思我们做一件事情时其实从开始就应该要去做好直到最后,这才圆满。一切事都须以一颗真诚的心来做,这就对了!


【那你以怎样的行动来做供养呢?跟大家分享。】

锦新《十大愿王04》心得报告

这一集的开示令我印象最深刻就是法师说的“蝇头小利”,在生存边缘挣扎,这些惯性反应是我们不断的造业。
用简单的话语来诠释“蝇头小利”就是所谓的“贪小便宜”吧。早期的我确实如此,可以举出很多做“蝇头小利”的事,比如:
(一)申请信用卡能获得赠品,我衡量了那赠品的价值后就会去申请,目前我拥有6张信用卡。
(二)买东西都希望卖主能给我折扣。
(三)会在有买一送一的促销时买东西,并没有考虑有没有实质用途。
(三)上班塞车时到前面插队。
(四)捐钱时会有一种“不必捐那么多,有捐就好”的想法。
(五)泊车后抱着侥幸的心态不缴泊车费。

自从加入了反贪会工作及重新认真去学佛后,这种举动已经得到了改善。由于本身是在教育部门,经常有很多宣传品要派发给大众,刚开始的时候会自己也拿一些,后来慢慢的发现,有些东西对自己来说并没有用,贪来也只是摆着,堆积成山,不如给需要的人就好,目前已经减低了想要这些宣传品及赠品的欲望。

看过一部短片关于“讨价还价”的短片,内容大略提到一位买主与路旁卖椰水的卖主讨价还价,后来到了便利店购买更贵的饮料,却没有与店员讨价还价。这短片要传达一则明确讯息就是,人们常与生活较困苦的卖家(路旁卖家)讨价还价却不与便利店的大老板讨价还价。这短片让我去反思了自己的所为,从此不再那么计较了,有时在一个摊位买东西明知这东西比一般的价钱贵,但想象他们也要付摊位租金来维生,只要不太过分,我愿意以较贵的价格向他买东西。

每次塞车排长龙时,我特别讨厌别人插位,之前的我也是一样插别人的位子,被人鸣笛,看到司机生气的样子。现在的我不再插队了,若能提早一点出门就能摆脱塞车的烦恼,不该插队制造别人的烦恼。

至于停车费,现在会告诉自己“要安心不中罚单的方式只有一个,就是缴交泊车费”。对于捐款的心态也调整了,随顺当时的因缘,能捐多就多,捐少也要心诚。

另外,法师说到“平淡中看出伟大。才是称扬赞叹”,的确,该赞叹的本来都会被赞叹,而一般人们认为平凡的,我们却能看出伟大及赞叹,这才了得,这让我像学习细微的去观察生活的每一点一滴的平淡并加以赞叹。随喜赞叹,有正面的就赞叹。

还有一点比较难做到的就是在生活中不谈负面的,一般上与同事的交流,如果他们说些某人的坏话,我都惯性地去说他的好话,可是如此会让同事觉得我没在同理他,真扫兴,可我又不希望一起他数落别人的不是,所以这一点需要拿捏的好,希望在继续学佛的过程中能领悟到更深的道理让能圆融的去实践。


【很好,当心态调正后就只是去实践,过程中有不顺的就调整步伐,再继续实践。先影响自己才能影响身边的人。】

2017年9月20日星期三

锦新《十大愿王03》心得报告

看了这一集法师的开始,有几点是让我去思考的,特别是“一天一天踏实的过”,“永恒就在瞬间里“,“不可思议就在简单里”及“行者的特色是迈向未知”。
”一天天踏实的过“其实就是要我们活在当下,当下就是永恒,世间一切变幻无常,当下那一刻才是最真才是永恒!听了后好像懂了些什么东西却难以形容,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呀。“不可思议就在简单里“说明了其实佛法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复杂,只是我们参杂了自己的妄想让佛法变得复杂,由于我们未觉悟所以唯有好好的听从法师的开示及方法去修行,就那么简单,不可思议就在里头,接下来的我要更精进的亲近善知识。
法师也提到“八卦宗”,哪里都有八卦宗的出现,让我们制造烦恼。我本身并不太喜欢说人长短,有时朋友说人是非时我也只随便应几声,然后就将这是非像短讯般将它删除,尽量不停留在心里,感恩法师的提点。
“行者的特色是迈向未知“,这一句话有如当头棒喝!我们很怕未知的事情,所以会想很多,制造更多不必要的妄念,继续产生对未知的恐惧和害怕。非常认同法师的说法,只要一步一脚印踏实的活在当下,就能创造踏实的未知了,那”未知“还有什么可怕的呢?
感恩!


【知道还是在大脑的,只有透过每一天做功课和生活上的真实体验才是你的,尝试把应用在生活上的例子写下。】

2017年8月5日星期六

锦新《十大愿王02》心得报告



看了海云继梦法师这一集的开示,印象最深刻的有三点:

()别用大脑想
()行动力
()活在当下

的确,很多时候我们都说做事情要“用心”,却没有说要“用脑”。若心清净时,处事态度也比较圆融如法。我本身倾向于理性,凡是可以用理智来分析好坏,善恶等标准。但有时做事情时想得太多,瞻前顾后,确实会令自己止步,当中夹杂了很多不必要的想法和情绪,导致事情办不成。这就是法师说的妄想,想得多美好,若没行动,那也徒然,一门学问学得很多知识,没行动的话只能成为“学者”,而行者是付诸于行动的人。这令我回想起刚参与的“行者培训营”,就是要学习如何将所学之佛法付诸于行动。“行动”就是来对治“空想”的。

第一次的行愿茶会,组员讨论到了一个问题,那就是“人生应不应该设定目标?”目标会不会是一个妄念呢?一个大企业不可能没有远大的目标吧?考生也都希望自己看好成绩。若这些都是妄念,那也太可怕了吧!海云继梦法师认为“活在当下就是每时每刻实实在在,踏踏实实的去进行一件事情,我想实在的去设定一个未来目标是可被接受的,但如果设定目标的同时参杂了许多无谓的情绪,比如怕考不好成绩的忧伤,怕公司面临倒闭等的想像,这就能称之为妄想了,这些都是自身的想像,未必是真实的,这样的想像会令人裹足不前。只要实在的去设目标,然后踏实的付出能达致目标的努力,别无他想,不问结果,但这一些一点一滴踏实的努力最终还是能成就的。

学佛就是要矫正心态,摒除妄想,如是而已。当心清净时,想法及行动自然就如法,一切思考将不被理性及感性左右,智慧升起,处事就能圆融,结果圆满。


【知道了就要付出于行动改变惯性,你采取了什么行动呢?请写下行动后的心得报告】

2017年7月22日星期六

锦新《十大愿王01》心得报告



我本身是先接触念佛法门而认识佛教,觉得好像很简单,就一直念阿弥陀佛,想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就会来找我啦!到时成佛后再来度众生。后来才在大学加入了佛学会才慢慢认识其他法门比如禅修等。

我并不排斥任何法门,只要是佛陀说的都可以接受,就选自己比较适合的法门就好了。就像书局里有很多款的参考书,我们适合哪种呈现方式就买那本好了并不代表其他的不好。

认识佛教后就听闻有大乘小乘之分,有南传北传藏传之分,有八万四千法门之分。也听闻各门派互相指责毁谤,心里觉得厌恶这种情况。庆幸一路走来自己遇到的善知识都是“海纳百川”之士,不曾听闻他们批评其他法门。

谈到“行动力”,这确实是我的弱点,有时候会有很多想法但是却没有付诸于行动。道和法师说得对,就算是念佛,看似简单,但一天要念一万次,谈何容易?我们是随性的念,有空才念,开心时才念。看过一些往生极乐世界的例子似乎都是老菩萨才能做到的,也许这就是因为他们有所行动。

世间的一切都是因为行动力而造就的,一栋高耸的建筑先从人们的概念开始让后将概念具体化,再付诸于行动,一步一步的就将它建成了。以前学佛上课听到的“闻思修”,修学佛法的三大次第。闻,谓听闻佛法,包括研读佛典、听讲经说法等,由此可知晓佛法,得“闻慧”。次则由闻而思,思,谓对所闻法思索理解,由此得“思慧”。次则依思慧而修行,由修行证得“修慧”,以修慧断尽烦恼,证得道果。由闻而思,由思而修,由修而证,乃修学佛法途径。从这看到了要成就得循序渐进的从“思”到后来“修”的行动。

我参与了行者培训营-增上影响力后,更透彻了解到行动力的重要性。两年前卸下马佛青署理主席一职时曾答应,只要佛教事业需要我帮忙,我一定义不容辞,无论什么形式的佛教活动,只要进行方式不乖离佛陀本意,我都会秉持着感恩的态度去协助与护持,听说现在的末法时期,佛教要灭了,唯一能让正法长住的也许就是要佛教徒们不计较宗派的都站出来,以行动继续的将佛法宣扬出去,让更多众生受惠。

【行普贤愿海,能令正法久住;修行要从基本的改变惯性开始 ,每天固定做108拜功课就是让我们学习改变的开始,你愿意以行动作出改变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