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示标签为“SG1 杨鹭”的博文。显示所有博文
显示标签为“SG1 杨鹭”的博文。显示所有博文

2015年8月15日星期六

杨鹭《十大愿王01》心得报告

这次讨论学习到了一种有益的思维方式,开始改造自我的旅程。

首先要摆正心态,打开心扉,学会放下我执,了解、接纳别人的观点、行为。在我们做到了解接纳别人时,我们就要思考别人的观点与行为是否适合我们,适用于解决我们自己遇到的问题,可以用的我们就要善于利用,不适宜的就不要生搬硬套,否则于己无利,也浪费了时间。

每个念头都有其来由,不会每个人的看法都一致,在我们了解的他人的动机立场后就要明白不可能调整别人的看法,也没必要人人的念头都是一致。

以上是我认为思维方式的第一步——接受。以博大的胸怀接受所有的不同。

第二步就是思考,思考差异来自于哪里,自己哪些方面想的不够,为何与别人不同,怎样才是正确的。这样就我们就拥有了适合我们的自己的新的正确的观念。

接下来第三步就是在我们拥有正确的方法后要不断的实践磨合,在实践中又会产生新的问题,在发现问题改正问题再实践中不断摸索,最终产生正确的理念和方法。

那么如何磨合实践呢?首先有端正的态度,要投入还要懂得欣赏,欣赏法的殊胜。在小组讨论中要以开放的心态积极参加发言讨论,吸收各种观点。在讨论学习过后,要思考总结,落实成文字具体化,最终将各种完善的观点变成自己的行为指南。

之后我们又可以在新的人际交往,学习讨论中将自己的观点拿出来与人“碰撞”,在不断的“碰撞”“总结”中一定会会获得成长,得到人生的提升!

这一颗无念无求的心——向外无所求,向内无所得

在中学时学过一句古话: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即不因外物的好坏和和自己的得失而或喜或悲。这是古代圣贤为人处世的行事标准。有所求是“低端的”快乐,外界的因素干扰我们的心情以至于行为举动,无所求才是深刻的快乐,当我们懂得放下的道理,不断抛弃各种颠倒妄想,各类执着,接受每一个发生,不为发生作反应,只为目标做行动,不因外界各种幻境,各种影响而游离自己的初衷。若向外有所贪求,则处处贪著,必有求不得之苦;若无所求,则无诸苦,得大自在。无所求并不是没有目标浑浑噩噩,而是不忘初心,擦亮双眼最终方得始终。

“向内无所得”这句一开始产生了一些困惑,因为我没有明白,这里提到“内”与“得”分别是什么,只是认为放下执着心反观内心而能获得多事务更深层次的理解。后来看到这样的解释“众生皆有佛性,因无执着,无分别,因此人们不能把握其有所存在,故内无所得”“ 内无所得,外无所求,心不系道亦不结业”。众生皆有佛性,因贪嗔痴故不能了解我们所与生俱来的东西。通过不断的学习,修行,有朝一日成了佛,也并不会觉得有任何特别之处,并无所得,即“在圣不增,在凡不减少”。而没有成佛的,也不会觉得有任何的减少,这也许就是所谓“内无所得”。

所以说,有所求,未必有所得;但无所求而自得之。真正的佛理有所求,就无所得,无所求,才会有所得。无所求才能有所得,无所求才能从容淡定。

心无所求亦无所得,才能有大智慧显现,获得人生的提升。


【当看见内心无有一物可得,有所求之心自然脱落,就能证得与生俱来的佛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