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示标签为“2 郑勇耀”的博文。显示所有博文
显示标签为“2 郑勇耀”的博文。显示所有博文

2016年6月30日星期四

勇耀《十大愿王05》心得报告

影片裡法師說到要以緣念來想想佛在日常生活中是怎么生活的,反觀自己在日常生活中的起心動念,發現如果自己問這一個問題“佛會怎麼做”,的確會在某件事上減少許多我執。再來說到用七菩提分對自己提出疑情,能讓自己有個標準去做供養,檢驗自己有沒有做到如法的真供養。法師說把每一個要做的東西都事前供養給佛法僧,念念不忘供養佛法僧,而且法供養一定不離開供養具,那麼在做任何東西之前,是不是要確認供養具在哪裡?是什麼?比如說做義工,是不是活動本身是個供養具?講到弘法不是法供養而是稱讚如來,那麼弘法應該是法布施,布施和供養一樣嗎?其實之前說過不用弄清楚,做就對了,所以我希望自己不要鑽牛角尖,可能是個業相,努力拜懺就對了。

勇耀 合十


【弘法是称赞如来也是法供养、也是法布施,它符合七支供养之利益众生供养、不捨菩提业供养等,所以弘法也是法供养。一般上种福田叫供养,例如供养三宝,种悲田叫布施,例如布施贫穷人。如透过活动去利益众生,活动本身就是供养具。】

2016年6月9日星期四

勇耀《十大愿王04》心得报告

用心造业者,是名凡夫也”, 我在对方面的用心,不知当中造了多少业,甚至于我的惯性反应,有时没及时克制就造了业,虽说我尽量念念当下观察我的起心动念,但有时候还是守不住。所以要努力的学习置心一处,我要做到!近期来因为母亲时常熬夜做家务的习惯,把劝说变成吵架,让我很难受,当下惯性行为又出来和母亲理论,相信母亲也是会很难受。后来反观自己,是自己没常帮忙家务才会这样的啊,很惭愧,所以108拜的功课无止尽,然而拜忏有时还会间断,短期出家期间争取不到拜忏的时间,但在念头里始终有惭愧心。

讲到以歌颂方式称赞如来,十方海会菩萨包括了在造业的众生,都得一一赞颂。这里说到要学会看正面,不看负面,才能真正赞叹别人。这让我想起法华经里的常不轻菩萨对每一个众生都不敢轻视,一一称赞。我要学习正面看待所有人、事、物,不看别的,只看好的,断除分别心、计较心,欢喜与人在一起。

勇耀 合十


【既然看到母亲需熬夜做家务是因为自己没常帮忙家务,那就改变惯性,帮忙做家务,就不用和母亲争吵,母子皆大欢喜!】

2016年5月25日星期三

勇耀《十大愿王03》心得报告

以往对“礼敬诸佛”的认知,就只对佛起恭敬心,原来并不如此。佛看众生,众生皆是佛,每一个出现在我眼前的人,甚至任何有情众生,皆是佛,都要起恭敬心。业相现前都要拜忏,只因我有众生业、众生烦恼不尽。现在我做了结界,每天108拜,错过了的尽量补上,虽然有时会间断,不过会努力完成。
自从开始观察业相的发生,我发现自己的业障挺多的。法师说一个业相拜一套108拜,那我一天这么多业相产生,拜不到那么多次呢。法师讲经,信众像蚂蚁涌上去,我有时也这样,并不是盲从,而是想多亲近善知识。
谈到拒绝是非,拒绝烦恼,其实正是自己要学习的,因为心里每次充满好奇心,不关自己事的也一直想听,所以我应当常观照自己的八卦心不升起。希望我可以做到行者本色,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

勇耀 合十


【观察到业相的发生,还要发愿去修正,再配合每天做108拜,业障就会慢慢消除,愿你不忘初心,继续用功!】

2016年5月10日星期二

勇耀《十大愿王02》心得报告

法师说到“如说修行”、“行动力是修行成与败的关键”,只有不断地去做,把大脑取向模式改变为生命取向模式,才能使自己的生命不空过。前提是,自己需要往正确的方向去设定目标,才能做。行者培训营让我体会到行动力能造就有所不同的学习,让我发现有行动力才能保持个人与团队的正常操作。以往的我都很执着于弄清楚每件事情,总喜欢鸡蛋里挑骨头,只为了不想犯错,太仔细谨慎,反之动脑得太多,少了行动力,总是将事情错过再错过。东禅寺六月的短期出家,顾虑很多,父亲生日在短期出家的其中一日,又想没头发了会怎样给人看待,看了影片后,我报名了。只因做就对了,要如说而行。

讲到爱解释,不止是个人的业,也是个人的地狱因,这个我看到的时候,大概可以想像自己会在地狱徘徊多久了,可能还比想象中更久。我很爱解释,一来很爱讲,二来不能不理清事实,就造就了这种习性。无可否认,自己的业是自己弄出来的。再来看到香禾老人的例子,我更深信人的惯性脾气,是在修行中很大的障碍。我不想一直空过我的生命,更不想让习性的错误模式占据了我的生命,常常把心安于当下,念念踏实,是我应该要做到的!

勇耀 合十


【还会顾虑别人如何看待自己光头的样子,是因为对头发还很执著,而且一般人的观念是有头发才是美,其实不然,落了发反而会更庄严,又能破除对相貌的执著,自己去体验吧!】

2016年4月22日星期五

勇耀《十大愿王01》心得报告

传闻法师说年轻人只为办活动而办活动,自己也是这样,佛法只在嘴上说,并没有拿来活学活用,想想自己曾经因所办的活动而产生许多口诤与烦恼,是忘了把佛法的学习运用出来。时常说“有佛法就有办法”,却不了解“行佛法才有办法”。自从增上的课程后,在生活上遇到的困境,是会以慈悲心去看待事物,接受一切的发生,一切发生不好不坏,所以很坦然接受很多不如意的事。可是知道不算,求学时期被老师指责的时候,一开始心里会很纳闷,为什么偏要针对我,可是事情过了约一个星期,我可以做到把它放下,把它当成逆增上缘。如果问题不是出现在自己,别人怎么会指责呢。经过自身的调整,并欢喜的再做下一次,我发现老师对我后来的关心,是很让我欣慰的,到我至今顺利毕业,老师是成全我的。这件事上,反而会让自己觉得说,显然是受自己的计较分别心影响。以前的我得失之心很重,总计较经历了一件事后的得失。虽说一直有提醒自己做事随缘不求回报,但总会不经意的去计较。其实正是这些计较,让自己开心不起来,反而还添了烦恼。“向外无所求,向内无所得”,是我应当谨记并学习的。道和法师顿然的转念,方得以明白通永老和尚的精进念佛的行愿力,让我领会到若要让自己有所学习,必先多方面的聆听与接受别人说的话,即便不是自己想要的答案,但是以“无所求”“无所得”的心态,转个念,放下自己对事物的认知,是可以有新的领悟的。我在团体里是属于很有主见的类型,自然开口比别人多,同时闭口听人讲就很少了。每次自己的惯性就是“我知道,我要讲”,反而使自己不能和别人有效的沟通,甚至令他人无法把他的讯息表达出来,后来发现这样的与人在一起,自己的学习并不多。传闻法师说是道和法师的愿心,还有助教们的成全,而促成和合的修炼的开办,在我看来助教们像是六牙白象,行着普贤菩萨的愿,来成就行者培训营的。

勇耀 合十

【刚开始先从观念上知道做事随缘不求回报,但无法立刻做到满分,还是会计较,这是正常的,只要不断提醒自己,逐渐让计较心减少,就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