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示标签为“3 林骏鸿”的博文。显示所有博文
显示标签为“3 林骏鸿”的博文。显示所有博文

2017年8月3日星期四

骏鸿《十大愿王07》心得报告

每一次听海云继梦法师的课,心里都有莫名的安心,自在的感觉。每次在茫茫的烦恼中,一到要交功课的时候,就会听师父的影片,每次听都很法喜。这次听到更有感觉了。

     师父一开始就在影片告诉我们我们凡夫就是一直在用我们的身口意在造贪噌痴(三毒)。其实这个业非常重,只是我们不知道。比如像师父说的,不遵守交通规则会影响我们的不是这个行动而是那个心态。真正会引起我们往下堕的就是心在造三毒。这个三毒,或者全面点说应该是贪,嗔,痴,慢,疑,最能让我们最亲近的人受伤害。所以师父说我们要对身边的人开始修行。

     师父也说我们很多人尽力可是却未得力。这是因为我们很喜欢只是注重形式,而这个形式没有内涵,很。就比如供养具,不能只是注重在外在的供养具,而我们要注重在法供养,又或者像师父说的老油条(老参)都只是注重在形式,而且最后都只是对形式麻木了,没感觉了。所以我们必须真心的探索佛教的内涵,佛菩萨的心,圆融道的主轴。师父说这个探索大约是2年左右,而到了第三年功夫用上去了就入圣流了。再多一年功夫就是法身大士了。然后师父就开始分享他自己的经历,可是我好奇他说我告诉你们这些是真实的。我就瞬间怀疑,难道师父已经是阿罗汉果圣者?!这个只是一个疑情,的确跟我的生命没有什么影响。

     其实华藏工程可以让我们改变我们的心,色身,甚至整个社会。所以师父说吧圆融道的功夫用上,命运就开始改变了,就好比师父中癌症的故事一样。其实这个让我很感动,原来一切唯心所造是真的,心真的可以转境的,当自己定位了真的可以成为宇宙的核心的。所以这个更让我坚定了佛学这条道路。

     后面,师父也告诉我们如何在家里带华藏工程。其实我跟家人的关系很远,感觉一直没办法和家人接心。学佛了那么久,可是一直没办法跟家人好好坐下来聊天什么的,其实这是我的遗憾,也是我一直不敢面对的事情。每次上佛学班,老师都会希望我们跟家人的关系要打好。可是我一直苦于不知道要如何下手,感恩师父这一讲就给我一条很明确的道路。

     发现每次都写很长,可是都好像没有什么重点。感觉都在纸上谈兵的。所以希望以后能真真的把礼敬诸佛,称赞如来,广修供养好好的实践在生活中,让我的生命更精彩。也希望自己能用时时刻刻用清净的身口意来做忏悔。

祝福大家!


【道理懂了,就要去实践,才能得到佛法的受用,就从108拜开始结界吧!】

2017年7月21日星期五

林骏鸿《十大愿王08》心得报告

这一次被逼着不能用每次用的方式写心得,因为又被说太多理论了。。。我尝试吧。

     这一次师父说我们要随喜大家的功德。我发现我的生活中真的需要看对象才能做到。我喜欢的,我爱的我就无比的赞叹他的功德。我恨的,讨厌的,我就会嫉妒他的功德。想一想这个心态真不对。希望自己可以慢慢改变过来吧。
    
     我们每次再谈生命不能用大脑思考,要用行动。我开始还觉得有效的,慢慢的觉得开始不对劲了,麻木了,不会思维佛法了,死脑经了。只会一味的学到就立刻马上希望可以实践在生活上。慢慢学不到佛陀慈悲与智慧的教法了。我开始在想,在哪一部经典是佛陀说不需要思维任何事情就跟着做就对了的。当然我没有想批评什么,只是需要把自身的问题写在心得上,那么师父/助教看到或许可以回答(拜托不要给我这是你的大脑思维的答案,听久了就麻木的。)

     结语,到底是我没有把生命重量放进来?还是所谓烦恼障起了?还是纯粹不相应了?

祝福大家!


【思惟佛法是正思惟,是需要的。不要用大脑思考是指不要有太多的妄想思惟,只是一直在想而没有行动是不能得到佛法的受用,例如做108拜,了解了拜佛的好处,是不是就应该开始行动呢?】

2017年7月7日星期五

骏鸿 《十大愿王07》心得报告


     每一次听海云继梦法师的课,心里都有莫名的安心,自在的感觉。每次在茫茫的烦恼中,一到要交功课的时候,就会听师父的影片,每次听都很法喜。这次听到更有感觉了。

     师父一开始就在影片告诉我们我们凡夫就是一直在用我们的身口意在造贪噌痴(三毒)。其实这个业非常重,只是我们不知道。比如像师父说的,不遵守交通规则会影响我们的不是这个行动而是那个心态。真正会引起我们往下堕的就是心在造三毒。这个三毒,或者全面点说应该是贪,嗔,痴,慢,疑,最能让我们最亲近的人受伤害。所以师父说我们要对身边的人开始修行。

     师父也说我们很多人尽力可是却未得力。这是因为我们很喜欢只是注重形式,而这个形式没有内涵,很。就比如供养具,不能只是注重在外在的供养具,而我们要注重在法供养,又或者像师父说的老油条(老参)都只是注重在形式,而且最后都只是对形式麻木了,没感觉了。所以我们必须真心的探索佛教的内涵,佛菩萨的心,圆融道的主轴。师父说这个探索大约是2年左右,而到了第三年功夫用上去了就入圣流了。再多一年功夫就是法身大士了。然后师父就开始分享他自己的经历,可是我好奇他说我告诉你们这些是真实的。我就瞬间怀疑,难道师父已经是阿罗汉果圣者?!这个只是一个疑情,的确跟我的生命没有什么影响。

     其实华藏工程可以让我们改变我们的心,色身,甚至整个社会。所以师父说吧圆融道的功夫用上,命运就开始改变了,就好比师父中癌症的故事一样。其实这个让我很感动,原来一切唯心所造是真的,心真的可以转境的,当自己定位了真的可以成为宇宙的核心的。所以这个更让我坚定了佛学这条道路。

     后面,师父也告诉我们如何在家里带华藏工程。其实我跟家人的关系很远,感觉一直没办法和家人接心。学佛了那么久,可是一直没办法跟家人好好坐下来聊天什么的,其实这是我的遗憾,也是我一直不敢面对的事情。每次上佛学班,老师都会希望我们跟家人的关系要打好。可是我一直苦于不知道要如何下手,感恩师父这一讲就给我一条很明确的道路。

     发现每次都写很长,可是都好像没有什么重点。感觉都在纸上谈兵的。所以希望以后能真真的把礼敬诸佛,称赞如来,广修供养好好的实践在生活中,让我的生命更精彩。也希望自己能用时时刻刻用清净的身口意来做忏悔。

祝福大家!


【修行从这一刻开始,人生有多少个以后?】

2017年6月17日星期六

骏鸿 《十大愿王06》心得报告

     在这一次的课程里面,我终于见识到师父广大的智慧。从理论的解释,到把不同的理论做连贯。在这里可以看到师父如何把华严广大的智慧,融会贯通。原来六度可以跟体相用做连贯,七菩提分原来可以跟法供养做链接。佛法的一切原来是那么的融会贯通的。

     一开始师父跟我们分享法供养的功德,并且一再的嘱咐我们供养的功德是供养具和法供养的结合。当只是供养供养具那是世间有漏福田,而只是法供养的话那么也没办法升起,所以需要双方面的结合。这里让我联想到佛说一切法唯心所造,所以要得到真功德的话体和相的结合,再加上用它就能发挥最大的利益。

     我每次在读经典的时候都不明白为什么佛陀需要那么的啰嗦去解释比喻。比如说华严经里面说的功德不如百分之一,千分之一。。,或者在阿弥陀经说的若一日,若二日。。。。看了影片才知道,这个是佛陀要表达恳切,嘱咐,叮啉告诉我们地听谛听,这里很重要将。那么久了才知道原来佛陀那么的用心,可是我却不知道。所以现在开始会比较感恩经典里的每一字,每一句。

     到后面,师父用好多的菩萨像。看了佛像那么久都不知道,原来里面长了那么深的含义。比如佛像旁边的火是烧得很旺的,代表佛教的生命力、佛像放出来的光都是圆的,代表佛教的圆融性、佛菩萨展现的多手多眼多头,是在展现无尽,三时的概念。所以原来单单外在的佛像都能教导我们那么多,提醒我们那么多了。

     最后,师父把整个修学佛法的道路略略的告诉我们。所以如法修行很重要,虽然师父说不要学各宗各派(专一修行就好)。可是我还是偏向于继持师父的学说,那就是对于初学者认识全面而整体的佛教。因为这样在后期再学其他的学说的时候就不会偏重,而且不会以一概全。

祝福大家!

【佛陀说的法,是要我们以行动去实践和体验。在完全认识全面整体的佛教的当儿,不妨把所学到的佛法先实践在生活里,以免辜负佛陀的用心。】


2017年6月2日星期五

骏鸿 《十大愿王05》心得报告

         这次的影片师父分享了三者广修供养里面的真实利益,和如何修行。想一想平时自己做的供养,好像就只是形式上而已。不然就是考试前赶快去买花,买水果供菩萨,希望可以考好一些。看回去,感觉上自己跟外面的阿姨拿五粒水果拜了后求东求西的一样。所以听了师父说要如何做供养,应该要好好实践才行。

     师父每次说,说到要做到,不要说到做不到。其实自己还蛮惭愧的,因为理论每次都挂在我的嘴上,可是却没有多少次真正的做得到。如何让我们的生命提升才是重点,所以应该再往后的日子里好好修学佛法。不一定要圆融道,也许次第道也不错。虽然现在在学习的大多数是次第道,可是我相信这两者应该是可以一同修行的吧,应该是不会有矛盾点吧。如果是圆融到的话,就把礼敬诸佛、称赞如来、广修供养做好。如果是次第到的话就好好把禅修,一些佛学理论学好。两者一定可以互相增上的。

     前面有谈到自己的供养好像都是有漏法,那么无漏法的修行是什么?师父说要供养后带着疑情,就是想一想是否有把7菩提分做好,如果有就是法供养了。因为诸供养中法供养最尊最圣,所以做好法供养是很重要的!可是说到香供养的时候,我就带着疑惑了?为什么出去见人,一定要香油涂身呢?而不涂的话就是犯戒?我绝对相信这只是一种文化而已,不是佛法。因为师父说,以前人都会涂香油什么的。现代人很多已经没有那个习惯了,所以这跟佛法无关吧。

     最后,感觉自己好久没有做108拜了。感觉拜久了会闷,所以让自己是不是换一换功课,比如是不是做88佛大忏悔,有时拜心经(字少好拜),有时只是做做普通短短的早课。不懂这样可不可以呢?虽然最近好像开始比较堕落,散乱了,连去做早课都提不起劲了。加油吧。


【行者,知道不算,做到才算!只闻法而没有实践,就好比在此岸空想象到彼岸,结果还是落得继续轮回!觉得会闷,是业障显现,更加要真心的忏悔。可以与法侣互相鼓励,一起结界做功课。】

2017年5月19日星期五

骏鸿 《十大愿王04》心得报告

       因为之前被告知说我的心得报告,没有什么心得在里头好像都是摘录要点。所以这次会少一些课程的内容,多一些自我的看法。

     这一次师父再次以体,相,用作为开头。并且告知我们这里头的重点是用,因为众生烦恼尽,众生业尽就是在用这里。这一点我很赞同,因为师父说我们要如说而行嘛。所以知道了那么多我们就要去做,去好好的用它。不让我们的烦恼继续无止境的产生。师父也提到用心造业者,是名凡夫也。很喜欢师父编着一段,解释凡夫很到位。想象为什么我们一直在轮回,其实就是我们一直没有活在当下。当我们活在当下就等于我们活在永恒,那么我们就跳脱轮回了。

     师父也给了称赞如来一个解释:歌咏赞叹诸佛菩萨圣德名号。所以我们每次念的《赞佛偈》其实也是赞叹佛的功德。可是这些还不够功德,我们应该要在平常生活中发现佛的性德,然后发自内心的赞叹佛陀,这才叫真功德。所以我们应该在平常生活里面好好观察,好好活在观察,就会发现好多佛的功德,让我们去赞叹。就连供佛的工具也应该让我们好好的去赞叹。其实师父有说,让我们去做佛陀教导就是对佛陀最好的供养。

     身为人类的我们,我们应该赞叹所有正面的事情,而尽量避免负面的事情。这样才会让我们少烦少恼的。当烦恼太多要学会圆融,因为我们活在娑婆世界里头,大家都有这里的习气。所以要学会在这个世界做圆融,并且慢慢改掉这种习气,多多感受和学习净土的习气。那么往后才比较能投生到哪里去。

     最后,师父语重心长地告诉我们应该要给生命下一个定位。不然生命茫茫忽忽的,这样就不算是一个修行者了。所以我的现在的定位是学生和佛教徒,所以我会好好的把这两个身份做好。


【知道了就去做,可以在心得报告里分享自己在实践过程中的体验。】

2017年5月15日星期一

骏鸿 《十大愿王03》心得报告

     看完了这一次师父的课,发现更多很玄,很多我从来没有听过的概念在里头。所以听起来确实很吃力,而且不宜懂。在影片的开始师父说我们不要打妄想有无量的我去拜无量的佛,而无量的佛又有无量的我。相反的应该踏踏实实的一个佛拜一尊佛就好。每次108拜就是一下一下踏踏实实的拜,念念踏实的拜。师父也说命运是可以100%改变的,只要好好的活在当下。当下就是永恒,永恒在瞬间里。活在当下就是在永恒里,所以在永恒里就能得到极乐。

     师父说,当遇到业相的时候,当下就应该去拜忏。因为自己没有福报所以业相显现,而别人有福报就算说的是错的别人也会靠向他。所以明明自己对可是别人说我们不对的时候就去108拜就对了,不做任何解释。师父也说,修圆融道的修行人就是如此,踏踏实实的修行。作为一个标准的行者,更应该时时刻刻迈向未知,而且念念踏实的迈向未知。不是虚幻的想象未知,就犹如探险家踏踏实实的探险。

     虚空可从空间和时间来解释。空间来解释的话就是十方,也就是东,南,西,北,东南,西南,东北,西北,上,下。而每一个角度都可以无限的伸展,在每一角度的里头又可以无限的伸展。所以誉为虚空无尽。从时间点来说就是三世,现在,过去,未来。而三世踏实平行存在,并不是凡夫所想的过去以去,未来未知,现在就是当下。就因为它是平行存在的,所以很多人死后都往生到过去,而并非往生到未来。因为人的脑都有一个模式,就是一直在思维过去,并非迈向未来。就比如,很多人想象的西方极乐世界都是上有楼阁,七重榄树。。。。而那个楼阁是想象成古代的楼阁还是现代的101大厦/双峰塔/鹤鸣寺?如过还是过去式的思维,那么很有可能会往生过去。所以师父说对于佛法要有认识,不要盲修瞎练。就比如师父提出的放生。

     师父也建议大家要理事圆融。当我们有机会成为干部的时候要成为好同事(有效率),当做义工的时候就成为好同修(好呆好呆好好修行)。当然要好好让自己理事圆融,理代表知识/知道,事代表去做。当知道后就去做,所以在道场就能让我们这样修行。

     在四无尽境(虚空界,众生界,众生业,众生烦恼)都有说到各有尽和无尽。从理的角度去解释就是虚空尽/无尽,从相的角度去解释就是众生尽/无尽。而众生业有尽和众生烦恼有尽都可以通过正确的修行而让他们尽。佛陀说当我成佛时众生皆成佛,众生成佛我方可成佛。这个不是指众生都成佛他才成佛,因为众生无尽,烦恼无尽,业无尽所以不可能全部成佛。佛的意思是以一个觉悟者的角度来说,因为觉悟者看任何一切人事物都是因缘和合而聚,因缘和合而散。所以观一切人都是佛,佛就是以这种角度而最后成佛再引导本来是佛的我们去寻找正真的本来佛。可是我们凡夫观这些都是虚妄的,不像佛那么有智慧。

     众生之所以被称为无尽可以从师父的比喻来说,从一个袋子拿球出来再放回去,所以袋子里的球就是无尽了。众生也是如此,在三界里流转,在三世里流转没有停止,所以无尽。当然也因为众生太会自己制造烦恼,比如听八卦就是其中一种。所以旧业还没消,可是却一直在增加新的业,所以一直在流转。所以祖师大德说随缘消旧业,不再造新秧。



【先把听懂的实践在生活里,把不明白的暂时搁在一旁,待时间、经历去消化。期间一定要持续做功课和接触善知识。】

2017年4月8日星期六

骏鸿 《十大愿王02》心得报告

继梦法师在影片的一开始就跟我们说深信信解和普贤愿力是没办法解释的,因为在经典上并没有说明这个意思。我们很多标准凡夫都会以个人大脑去思维,所以深信信解和普贤愿力对于每个人都有不同的解释。法师也有提到,由于我们依然是凡夫所以很难去理解普贤愿力,因为普贤心,普信力属于法身大士在修行的法门,所以是很妙不可言的。当然也因为普贤心是属于圆融道,所以更加没办法解释,因为它不像次第道解释得那么清楚。

凡夫可以分为两种,一是标准凡夫也就是说用大脑去思维的人。二是差劲凡夫,也就是人格不健全的人。作为一个学佛人我尽量学习成为一个行者,如还没做到那么至少要成为标准凡夫。可是标准凡夫有一个问题就是喜欢听了,知道了,就没有了而不会把听了后的知识/佛法活在当下的运用在生活中。所以法师说,重点不是弄清楚而是要去做。所以当在选择取向的时候要成为生命取向,而不是大脑取向。就如同普贤行原力一样“just do it”. 当然讲到要做到,不要讲到知道,因为前者是行者,后者只是学者。

从修行次第来说,出离心 菩提心 菩萨心 就连至今的佛教界也没办法吧普贤心谈得很好,因为普贤心属于法身大士修行,所以佛教界最多能谈到菩萨心。从法身这里可以很好的谈深信和信解,法身心就是深信,而法身解就是信解。对于凡夫的我,没办法如同诸佛菩萨能如对目前的理解这些名相,可是能一点点的从听了去做,做了就了解了。此外,法师也有提到三种人能不死,那就是涅磐的人,取义的人,成仁的人。这三种出涅盘我稍微理解,其他的完全不能理解。

到影片的后半段,法师一直在重复活在当下的重要性。他说活在当下就是一步一步很踏实的走,不留一点虚妄。我很喜欢法师的解释,因为每次都在听活在当下,可是我却不知道如何活在当下。法师说,念念踏踏实实的就是活在当下,就没有虚妄了。从这里,法师也劝我们当面对境界的时候不要一味的解释,而去拜忏。因为这是业相,一位的解释只是在种另一个因罢了。 
  
前面谈了那么多名相,佛法我都半懂罢了。可是整个影片让我学到最多的是活在当下。希望自己也能老老实实的一步一脚印的,念念踏踏实实的活我自己的人身。


【就把你懂的部分以行动去实践,当下你在做什么?清清楚楚的了知。】

2017年3月16日星期四

骏鸿《十大愿王01》心得报告

看完了师父讲解行者培训营的缘起,心里有莫名的感动。自己也算是一直在推动佛教活动,可是却听师父一讲发现自己原来也是那种做活动来炫耀自己,给自己有满足感。一直以来都不会察觉这种心态是不正确的,还一直以为自己很伟大,一直在以“佛法那么好,知道的人那么少,误解的人更多”的心态一直做一直做。往往在做到有一些成就的时候,傲慢心就生气了。所以通永老和尚说的好“向外无所求,向内无所得”最开心。原来追求一切外表都是浮云,当拥有得失之心的时候,其实对自己的成长不多。

过后再听到师父对“行者”的解释。其实我看师父的影片的时候就很好奇,到底鹤鸣寺的行者怎么能那么大胆叫自己“行者”,而叫自己“行者”却那么少人出家。确实以前就了解“行者”这个词是给准备出家的修行人,在寺院里面先过着出家的生活来确定自己是否适合出家。所以其实我都不敢称自己为行者因为我觉得我没有资格称自己为行者,觉得自己戒律受的马马虎虎,佛学知识也还好,又没有发出离心/菩提心。可是当我听了师父对“行者”的定义后,觉得自己终于可以大大方方的称自己是行者了。当然拿了这个称号就要好好的让自己充满行愿力,好好的学佛。在学佛的道路上一直与菩萨为伴侣。

在中间的时候,师父也提到现在学佛人的通病。爱禅修/念佛的不喜欢搞活动,喜欢搞活动的不喜欢禅修/念佛。不然就是很喜欢研究佛经,上课,就是很理性的学习佛法,感性的部分会被遗忘。其实我发现自己也是堕入了这种思想。我一味的觉得信愿法门是给老人家,喜欢研究佛法,简单的人学习的。一直觉得我这种大专生应该去研究佛法,辩经,可以的话就研究佛教的不同的学派。可是往往当我遇到困难的时候,我是最不像佛教徒的。比如去求神拜佛之类都会去做。想一想其实佛教也不是不允许他力的帮助,只要用在学佛的道路上,佛菩萨会加持我们的。就好象普贤菩萨说只要我们行普贤十,他就会坐着六牙白象来护持我们。

最后,用回通永老和尚的一句话“行普贤愿海能令正法久住”所以除了外一味的听经闻法,还要内修外弘。更不可少的是如何把学习到的展示出来,让自己更有普贤力,行动力。

祝福自己,阿弥陀佛。
    

来参加行愿茶会一起学习普贤十大愿,把佛法实践在生活中, 让生命变得更美好。